定西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全年共成功实施较大体育项目6个,完成投资1400万元,在建体育项目3个,投资3470万元,是全市体育项目建设历史上实际投资最大的一年;全市举办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72次,参与人数达到40多万人(次),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新高潮,有11个集体、19名个人受到省体育局表彰。我市培养输送的优秀运动员周亚敏参加广州亚运会并获得3枚金牌,填补了定西籍优秀运动员参加亚运会并获奖的历史空白,创造了甘肃省优秀运动员在一届亚运会比赛中夺得奖牌数的历史纪录。全市在省级以上竞技体育大赛中夺得74枚金牌、73枚银牌、64枚铜牌。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8万人,占总人口的28%;省市县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100所,各级各类体育协会72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754人,各类健身活动站点78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施标率达到100%,达标率达到94.2%。 七、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预算执行良好。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机遇,大力培植财源,狠抓增收节支,不断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全面落实民生政策,稳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预算执行力,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3.59亿元,增长43.4%,增速比上年高14.7个百分点,收入增幅是历年来最高的一年。全市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7.25亿元,增长43.65%,比去年增幅高9.1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支出90.72亿元,增长24.82%,比全省平均增幅高3.46个百分点,支出增量是历年来最大的一年。 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各级税务部门坚持依法征税,据实征收、应收尽收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税制改革等政策措施对财政增收的影响,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监控,及时通报收入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税收收入的全面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税务部门完成各项税收12.44亿元,同比增长38.37%,其中国税完成5.03亿元,增长28.67%,地税完成7.41亿元,增长45.83%。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持续深度调整,个人投资渠道狭小,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的银行储蓄受到城乡居民的信赖。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69.98亿元,增长26.45%。各项贷款余额143.60亿元,增长23.54%。储蓄存款余额170.96亿元,增长23.89% 保险业继续完善壮大。2010年,全市完成保险总保费5.66亿元,增长41.5%。其中:完成财产险保险费2.14亿元,增长49.65%,完成人身险保险费3.52亿元,增长39.69%。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事业 物价高位运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3.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90元,增长9.46%。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02元,增加322元,增长13.53%,增速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8077元和2419元。全市城镇职工人数为10.63万人,增加3499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7324元,比上年增加4158元,增长17.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744元,比上年增加4262元,增长18.2%。 社会保障事业成绩显着。年内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5%。一是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全市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基金1550万元,为9077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221.5万元,支持9000多人走上了创业之路,直接带动就业22000多人。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人数稳定在6165人,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的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达到10000多人。全市新产生零就业家庭220户,户均安排1人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二是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市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报到6138人,就业5069人,就业率为82.58%;三年择业期内沉淀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共5296人,就业2478人,就业率为46.79%。三是不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数分别达到8万人、9.01万人、12.81万人、4.84万人和4.75万人,参保人数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四是劳务经济成效显着。坚持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打造优势工种,强化组织输出,搞好维权服务,有效提高了劳务输转的层次和水平。年内全市共输转城乡劳动力65.73万人,其中:组织输出39.65万人,自谋输出25.86万人,创劳务收入56.7亿元。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或核算数; 2.产值指标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