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定西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定西调查队(二O一一年四月七日) 2010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抢抓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的重大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优化产业结构,保障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提质增效、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全市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工业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2010年,初步核算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6.02亿元,增长10.5%,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7.72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9.17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9.13亿元,增长12.1%。一二三产结构为31:25:44,第一产业保持稳定,第二产业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第一产业17%,第二产业31%,第三产业5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起了主要的支撑作用。 二、农业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全市上下继续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支柱产业开发、劳务经济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抗旱增产能力,尤其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使全市粮食产量实现了“三连增”,达到119.86万吨,比上年增加8.47万吨,增长7.6%。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27.2万亩,增加39.26万亩,增长5%。其中粮食作物654.49万亩,增加39.51万亩,增长6.42%。粮经比为83.6:16.4,粮食作物所占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夏秋比为21.6:78.4,秋粮所占比重上升3个百分点。全市共筹集和整合资金3014.09万元,对农户实行物化补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268.03万亩,其中玉米189.5万亩,马铃薯78.52万亩。 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稳步推进。一是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在基地建设、良种繁育、贮藏体系、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315.35万亩,总产量52.45万吨。实施马铃薯订单种植180万亩。全市建成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1.6万亩,建立一级种基地18.7万亩、二级种基地75万亩。全市改造、新建各类贮藏窖(库)10.93万眼(座),建设、提升贮藏能力124.06万吨。外销马铃薯99.3万吨,其中铁路外销2352个车皮、14.1万吨,发送专列1列2520吨。二是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药都”,继续以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为切入点,切实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增加值。全市种植中药材101.07万亩,建设种苗基地3.45万亩,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55个、34万亩(其中GAP示范基地36个、30.16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6.61万吨。全市注册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地理标记4个、品牌商标40多个,认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个,取得了当归GAP基地认证。全市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93家,年内有7户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GMP认证企业达到41家。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20万吨,年交易量30万吨,交易额32亿元。 畜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基础母畜扩群、玉米秸秆青贮氨化、规模养殖、品种改良等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畜牧业开发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出栏生猪91.23万头、禽类231.3万只,存栏生猪85.68万头,羊79.57万只。全市肉类总产量8.21万吨,禽蛋产量9096.9吨、牛奶产量3895吨。全市订单种植饲用玉米7.28万亩,建成青贮窖(池)37.2万立方米、氨化窖(池)24.44万立方米,完成玉米秸秆青贮氨化133万吨。青贮氨化技术的全面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内部结合调整,全市饲养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达200万头(只)。 设施农牧业快速发展。在设施农业发展方面,按照“政府补贴、项目配套、银行贷款、群众自筹”的方式,落实到位补贴资金3031万元,落实银行贴息贷款2423.9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920座、1180亩,新建塑料大棚2564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2.28万亩,较上年增加7.23万亩、增长29%,总产量48.44万吨,增加5.66万吨。新建畜禽养殖小区66个,新建规模养殖企业51个。 生态建设和能源建设显着。一是全市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全市完成植树造林31.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2.9万亩,封山育林2.6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5.7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4万亩,面山绿化4.5万亩,绿色通道267公里,义务植树749万株。完成补植补造27.6万亩,新增文冠果基地5万亩,沙棘基地5万亩。启动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落实到位资金615万元,在12个国有林场实施危旧房改造194户。二是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全市完成投资5672.86万元,建成沼气池12785户,完成“三改”12744户,其中点火使用12018户。建成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2个。同时,加大大型沼气池建设力度,开工建设大型沼气池1户、1000立方米,累计达到5户、4200立方米。 农业基础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2010年旱农中心实施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15项、市级项目7项。以新大坪、陇薯3号、定薯1号为主繁育马铃薯脱毒组培苗2200万株,微型薯3500万粒。开展当归、党参、黄芪新品种选育及研究试验25项,成功选育出中药材新品种8个。开展小杂粮、小麦、胡麻、菊芋新品种选育项目9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通过省级鉴定科技成果8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先后引进国外专家10多人次。 三、工业、建筑业和公路运输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市把工业开发区和集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主抓手,进一步加大规划建设力度,加快工业项目实施,加强节能减排,推动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4.59亿元,增长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96亿元,增长17.7%,增速比上年加快5.2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48亿元,增长37.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48亿元,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51.91亿元,增长25%。产品销售率94.8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盐、铝材、金属紧固件、碳化钙、中成药、塑料制品、原铝(电解铝)和发电量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产,产量分别达到14.2万吨、6.22万吨、4948吨、5.09万吨、759吨、7330吨、3.91万吨和6.94亿千瓦小时,分别增长51.5%、43.6%、41.4%、25.4%、28.6%、29.5%、15.5%和16.2%。原煤和水泥生产平稳,产量分别为5.52万吨和46.13万吨,分别增长2.4%和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