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给群众带来实惠。全年全市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6.4万台,销售金额7.86亿元,销售量同比增长118%,完成年度销售任务的182%。补贴家电下乡产品数量37.04万台,发放补贴资金9902.13万元。销售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37090辆,实现销售额8.92亿元,发放补贴资金9186.58万元。销售家电以旧换新产品14371台(件),销售金额5679.84万元。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2.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出口10.84亿美元,增长26.3%;进口2.02亿美元,下降18.7%。 全市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7家。民营企业出口7.35亿美元,同比增长37%,占各类企业出口总额的67.8%。发制品出口9.13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占出口总额的84.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310万美元,同比增长20.8%;农产品出口5068万美元,同比增长157.8%。对美国、欧盟、韩国、贝宁的出口分别增长35%、21%、78%和24.7%。 全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7家,合同利用外资111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实际利用外资222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全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153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80.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263.63公里,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58.32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8243.3公里,桥梁 34158.7延米/1021座。农村公路网密度达到164.9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287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7.77亿人公里,货运量42570万吨,货物周转量852.97亿吨公里。 全年全市邮政局(所)达到114处,其中电子化支局104处,邮政储蓄网点69个;信箱信筒278个。邮路22条,长度1595公里,其中,市县二级邮路6条,县乡邮路16条,投递线路292条。 全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06万人次,同比增长22%;旅游总收入31.7亿元,同比增长38%,全年全市新增3A级景区1家,A级景区达到10家,其中,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5家,5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点。已完成7个河南省旅游特色村镇旅游策划方案。全年新增1家三星级饭店(禹州梅园酒店),星级饭店达到17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饭店6家,二星级饭店6家。全年新增旅行社10家,旅行社总数达到52家,其中国内旅行社50家,国际旅行社分社2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30.3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3.51亿元,增长16.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62.35亿元,增长17.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50.71亿元,增长19.2%;中长期贷款余额189.92亿元,增长46%。 年末境内上市公司5家;境外上市公司2家。累计募集资金46.02亿元。企业上市首发和上市公司再融资33.87亿元,其中,上市公司再融资15.65亿元。全年全市省定上市后备企业11家,市定上市后备企业30家。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6.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9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9.9亿元。全年赔款及给付4.26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3.95亿元;人寿险赔付0.31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市高等学校招生10748人,在校生34342人,毕业生8324人。高中招生27369人,在校生86104人,毕业生34799人。初中招生62682人,在校生194187人,毕业生67565人。小学招生76861人,在校生421226人,毕业生602560人。 全年全市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64个,其中省级以上85个,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2616万元。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达到23个;新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达到98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达到21家。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64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034件,同比增长36.9%,授权量达到1330件,同比增39.9%,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均居全省第3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连续8年4次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年末全市中国名牌产品达到8个,省名牌产品65个,省优质产品73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中国名牌产品企业6家。全市主导产业质量等级品率达到92.3%,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3.6%,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合格率达100%;487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230多个产品通过产品计量合格确认,主导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比率达75%。全市参与制订国际标准2项,国家和行业标准216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个。 全市共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2座,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分别为11套、9套。新开通两套调频广播节目、一套电视节目,新建发射塔一座,转播基站一个,全市广播电视的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9%。有线电视光缆入村12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8%,拥有用户37.6万户,入户率30.3%。 市、县疾控机构、传染病区相继建成。两级疾控中心总建筑面积23011平方米,市级能开展检验项目已达150 类1336 余项,市、县、乡、村四级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市区所有承担计划免疫任务的地段医院全部达到规范预防接种门诊标准,78个乡镇卫生院有11个达到规范门诊标准,30个达到合格接种门诊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全市参合人数347.41万人,参合率达到96.29%。省、市级卫生先进单位307个,省级卫生村3个,市级卫生镇10个,市级卫生村20个。 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获得了52.5枚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9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22元,实际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1元,实际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742元,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1.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0%。 年末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34.9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6.9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7.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8.51万人。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增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参保职工16862人,新增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534人,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为2.9万人。第一批试点长葛市已参保 39.69万人,参保率为94.18%,征缴养老保险费3521.17万元;各项社保基金收入达到51.4亿元,全市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50.19万人,共发放各项社会保险金14.49亿。调整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人均月养老金达到1015元,人均月增加1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