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4-05 三亚市统计局

2010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抢抓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重大发展机遇,以力争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排头兵为目标,努力克服了长时间气候干旱及连续强降雨等多种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地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经济呈高开稳走的良好发展态势,整体经济处于高位增长的平台上运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综合

国民经济处于高位运行。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0.79亿元(不含农垦,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00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49.37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150.42亿元,增长23.0%。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09年的15.9∶22.2∶61.9优化为2010年的13.4∶21.4∶65.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24.8%∶70.3%。人均富裕程度进一步提高。按户籍平均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6624元,增长17.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约合7040美元。

地方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146.91亿元,比2009年增长8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76亿元,增长101.3%。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42.22亿元,增长58.0%;基金收入74.54亿元,比2009年增长138.1%。税收收入总额38.30亿元,比2009年增长62.6%,其中,耕地占用税增长222.0%,土地增值税增长142.8%,印花税增长79.7%,契税增长79.5%,营业税增长64.1%,城市维护建设税增长64.0%,个人所得税增长44.1%,房产税增长23.1%。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力继续向民生项目倾斜。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3.52亿元,增长32.3%,其中,涉及民生的保障性住房、教育、城乡社会事务、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分别增长78.6%、42.5%、36.7%、35.3%、35.2%、31.8%。

物价涨幅偏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4%,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在粮食类、蔬菜类等较快上涨的推动下上涨6.5%,是拉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结构性上涨特征较为明显;其次是居住类价格上涨4.4%,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1%,家庭设备和用品与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讯类与2009年持平;衣着价格下降0.7%。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居住类价格涨幅偏高;二是新兴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改革开放

(一)体制改革

各项改革取得新成效。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圆满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妥进行,完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机构,设置中共三亚市创意产业园工作委员会、三亚市创意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共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工作委员会、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全市共有41个单位的708项行政审批(服务)项目进驻,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显示办结”的运作模式。加快推进59家劣势国有企业关闭退出工作,已有20家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制定了《三亚市申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被国家定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实现31家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动林业体制机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全面完成。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建立严格的卫生片区责任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二)对外开放

举办重大活动,继续加强对外交流。2010年,我市举办了国际数学论坛、世界小姐总决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总决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四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海天盛筵(海南国际旅游岛)——2010中国游艇、公务机及奢华生活第一展等具有重大影响的论坛及赛事活动。

对外贸易呈恢复性增长。全市对外贸易企业进出口总额5297万美元,比2009年增长12.0%,其中,出口5147万美元,比2009年增长10.7%;进口150万美元,比2009年增加80万美元,贸易顺差4997万美元。从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口情况看,美国900万美元,减少34.3%;日本1498万美元,增长52.7%;韩国760万美元,增长16.7%;欧盟423万美元,增长5.7%。

三、民生

保障性住房工程进展顺利。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从土地供应、规划条件、建设资金、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茅草房和危房改造,确保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明显改善。2008年以来,我市已建成廉租住房2469套,并已于2009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3年廉租房的建设任务;完成少数民族地区茅草房改造3640间,彻底完成全市茅草房改造;完成危房改造2205间;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013万元。2010年,我市已分期分批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7个,建设住房9966套,已开工套数占省政府下达任务的172%。

就业工作成就斐然。全面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鼓励扶持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建立完善动态援助机制;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6850个,比2009年增长21.9%;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5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5%,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781人,比2009年增长2.0%。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制定出台《三亚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三亚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市共拨付“两免一补”、“三免一补”及生活补贴等经费7000多万元;教育建设项目投入2.43亿元,总建筑面积99945平方米。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2所,比2009年增加4所;在校学生15.83万人,比2009年减少0.41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3.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9495人,比2009年增加2245人;普通中学45所,在校学生43439人,比2009年减少625人;小学140所,在校学生66185人,比2009年减少2228人;幼儿园48所,在园人数4141人,比2009年减少571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8.6%。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23%,比2009年提高0.0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