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一化三基”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推进富民强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宏观经济发展提速,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运行质量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民生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提速,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30.33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近几十年来首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12.2%,比“十五”时期加快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3.7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78.02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78.6亿元,增长14.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67元,比上年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0:36.0:39.0调整为23.8:38.1:38.1,一产业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4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62.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据快报统计,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1.8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5.6%,增幅比上年加快10.9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6%,比“十五”时期提高7.5个百分点。市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34.6%。全市一般预算收入31.53亿元,增长28.4%,其中税收收入17.9亿元,增长30.2%;非税收入13.63亿元,增长26.2%。全市上划中央收入16.67亿元,增长22.0%,上划省级收入3.66亿元,增长18.7%,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3.7%。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60.86亿元,增长19.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04亿元,增长30.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7亿元,增长10.5%,医疗卫生支出15.41亿元,增长24.1%,环境保护支出4.53亿元,增长48.2%,财政保障重点突出民生的功能进一步加强。 新型工业化推进加速。主导地位不断加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37.85亿元,同比增长21.5%,增幅超过GDP6.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32.57%,在上年基础上提高2.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拉动GDP增长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税金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工业招商引资完成220.29亿元,增长26.6%,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59家,比上年增加63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3家,过5亿元企业8家,比去年增加3家,三一汽车、湘窖酒业等一批知名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三一汽车全年总产值达到35亿元。科技水平稳步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52.56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24.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39.99亿元,增长40.5%;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077吨,比上年削减2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0703吨,削减18.9%;规模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耗能1.4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5%。 民生建设成效显着。全市为民办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63万人,比上年增加2159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达到100%。城市、农村低保对象分别达到13.37万人和34.72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和8.82万人,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为123元和49元,比上年增加5元和4元,分别发放保障金2.41亿元和2.17亿元。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3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7.87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加农民人数579.44万人,参合率达到94.03%,比上年高出3.48个百分点,住院医疗费补偿率达到61.2%。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2亿元,增长11.8%,直接接受社会捐赠0.08亿元,为上年的4倍。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4亿元,比上年增长4.7%。种植业完成产值137.01亿元,增长5.1%,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321.32万吨,比上年增加2.23万吨,连续7年增产丰收,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51.67千公顷,增长2.7%,油料、蔬菜种植面积比上年分别增长7.4%和2.5%,油料总产量11.76万吨,增长6.2%,烟叶产量1.1万吨,下降9%,水果总产量66.05万吨,下降1.8%。畜牧业完成产值101.72亿元,同比增长5.3%,年内出栏生猪938.15万头,增长2.2%,肉类总产量73.2万吨,增长3.7%,禽蛋产量1.63万吨,增长1.6%,牛奶产量5.13万吨,增长2.6%。林业完成产值12.81亿元,同比下降3.4%。渔业完成产值7.83亿元,增长3.7%,水产品总产量8.78万吨,增长4.5%。 基础投入不断加大。全市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4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财政资金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0.52亿元,增长28.7%。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2.28万千瓦,增长12.5%。全年发放各类惠农补贴6.46亿元。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6个,清洁工程示范村8个,新增通电话自然村234个,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行政村220个;农村用电量79723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8%;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1285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16万口;解决了32.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36亿元,增长5.4%,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23.5万人,比上年减少3万人。 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490个,比上年增加640个,合作社成员达到12万户,其中省级示范点7个。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859家,其中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20家,规模企业332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9.44亿元,增长14.6%,实现利润总额14.18亿元,增长15.9%。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251.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8%,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9.1%,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875.03亿元,增长33.3%,其中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完成总产值704.06亿元,增长37%。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11.26亿元,增长23.8%,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1.66亿元,增长8.6%,股份制企业138.65亿元,增长28.5%,外商及港澳台企业6.47亿元,增长19.3%;大中型企业43.59亿元,增长21.3%;轻工业81.65亿元,增长22.5%,重工业129.61亿元,增长25.2%;省级重点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1.37亿元,增长28.8%,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达到24.3%,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产业集群优势突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3.77亿元,增长63.2%,农副食品加工业13.6亿元,增长29.5%,造纸业15.51亿元,增长24.1%,金属制品业11.85亿元,增长42.8%。重点企业增势强劲,三一湖汽完成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86.8%,湘窖酒业3.91亿元,增长32.2%,宝庆联纸2.54亿元,增长27.9%。“十一五”时期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2%,比“十五”时期加快5.5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