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交通邮电业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值3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 %。全年公路旅客发送量4460 万人,比上年增长12.3%;公路货物发送量4610万吨,比上年增长18.5 %;公路货物周转量114854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1%;旅客周转量20523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2 %。年末,全市出租车达7190辆,市区达2722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303005辆,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载客汽车达到95321辆,比上年下降18.1%,载货汽车达到31355辆,比上年增长32.5%。 截止2010年末,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6个,邮路总长度达到1015公里。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8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2578万元,增长23%;电信业务总量265818.8万元,增长15.8%。在邮政业务中,全年完成函件业务量476.5万件,比上年下降43.9%;包裹业务量7.0万件,下降19.5%;汇兑41.5万笔,下降21.7%;特快专递62.1万件,增长22.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达47.5万户,下降6.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92.6万户,比上年增长24.7%。 2010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达12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049人次,比上年增长12.9%。接待国内旅游者12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旅游总收入12.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6.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国内旅游人民币收入12.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6.0%。截至2010年末,全市有旅行社24家,星级酒店3家。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稳步提升,社会事业繁荣进步。高起点、高标准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任务,市区规划面积从51.6平方公里扩容到121平方公里,邀请国内外6所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民生建设资金有效增加,投入6950万元完成北河路、邮电街、爱民街等12条市区群众极为关注的市政道路、桥梁翻建维修工程;紫气大路、开运街及东丰路工程开始铺设地下管线;高铁客运站正在紧张施工。全市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7亿元,竣工里程1178公里。四平军民两用机场前期可研工作顺利进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200吨和1400吨。 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0年末,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7所,与上年持平。在校生12827人,比上年减少4801人,招生4296人,减少4492人,毕业生4302人,增加2291人;普通中学188所,比上年减少1所,招生48391人,减少2362人,在校生15398人,减少138806人,毕业生50160人,减少2439人。其中,普通高中20所,比上年减少1所,招生18563人,减少545人,在校生54953人,减少1300人,毕业生16651人,减少1586人。普通初中123所,比上年减少1所,招生29828人,减少1817人,在校生96445人,减少4106人,毕业生33509人,减少853人;全市普通小学989所,比上年减少13所,在校生182317人,减少4661人,招生35062人,减少7145人,毕业生29568人,减少1873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408人,增加9人,招生47人,减少2人,毕业生37人,减少1人。幼儿园、学前班239所,增加23所,在园(班)人数25435人,增加2576人。 科技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全市有20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争取项目资金突破亿元。“超高密度存储材料及器件研究”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2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全市列入吉林省科技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被培育企业12户,省级科技企业39户,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3,居全省第4位,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精细化工、先进制造、新材料、现代中药和先进农产品转化技术等领域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突出项目带动。组织企事业单位申报科技计划项目131项,有80多个项目被国家、省批准立项,获无偿资助到位资金6224万元。吉林吉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的“鹿系列产品生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四平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的“头孢呋辛酸年产1000吨项目列入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争取项目资金4000万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为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全年面向公众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29次,其中暴雨蓝色预警信号5次。全年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7次,人工发射火箭弹110次,人工防雹18次,发射防雹弹495枚。 文化、卫生、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机构2个,人员29人。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5个,收藏图书68万册。博物馆4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 201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0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8个,妇幼保健院9个。卫生机构床位1265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1478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5342人,医生6410人,注册护士4748人。全市孕妇死亡率降低到25.9/10万,婴儿死亡率降低到6.6‰。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年共组织开展群群众性体育活动20项44次,直接参加人数超20万人次。竞技体育成绩优异。四平市代表团参加吉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共夺得金牌129枚,有8人打破8项全省纪录,有六人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金牌总数列全省第二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的“四平市体育健身中心”于2010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包括羽毛球、乒乓球、壁球、健身、棋牌等10个馆(室),是目前四平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全民健身馆。体育产业发展良好。体育彩票销售平稳,全年累计完成体育彩票销售额7706万元,体育事业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40.5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市区人口61.1万人,比上年增加3.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6‰。全年死亡人口2.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 表4 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年末总人口(万人) 比重(%) 全市总人口 340.5 100.0 # 农业人口 214.0 62.8 非农业人口 126.5 37.2 # 男性 172.5 50.7 女性 168.0 49.3 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458.96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消费支出10830.87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食品支出3772.31元,比上年增长3.3%;衣着支出1437.28元,比上年增长10.8%;居住支出1222.75元,比上年下降18.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833.33元,比上年增长42.0%;交通与通讯支出为887.34元,比上年下降5.9%;医疗保健支出为973.67元,比上年下降22.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256.74元,比上年增长21.9%。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4.8%,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86元,比上年增长21.6%。城乡居民住宅条件显着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建筑面积为28.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3.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