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醴陵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全市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601万元,同比增长12.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9万户,其中农村用户1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4.6万户,互联网用户5.3万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走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497.7元,同比增长12.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6245.13元,同比增长14.3%。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支出稳步增长的影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11亿元,同比增长18.6%。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2.62亿元,同比增长18.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0.49亿元,同比增长19.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2.66亿元,同比增长18.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0.45亿元,同比增长22.3%。全市共设立家电下乡备案网点224家,汽摩下乡备案网点56家,共销售下乡产品160687台,其中“家电下乡”139652台,“汽摩下乡”21035台;销售金额达48695万元。 旅游升温效果显着。2010年,仙岳山文化景区、官庄水库旅游区、釉下五彩创意园等项目顺利推进,东风宾馆建成开业,接待水平大幅提升。全年共接待游客114.2万人次,增长28.6%,旅游综合收益达7.9亿余元,增长38.5%。 七、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效果明显。2010年,全市组团参加上海世博活动周、第五届中博会和湘台经贸活动周等招商活动,组织了四次大型的招商活动,撬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招商、首次举行了产业招商推介会、组织了建筑陶瓷招商恳谈活动和大型项目签约活动,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签约引进项目24个,实际利用外资6560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6.13亿元。 外向经济继续调整。2010年,全市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力推介醴陵、宣传醴陵、展示醴陵,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陶瓷礼品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和春秋两季广交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全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14家,年末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183家。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6.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出口收汇2.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达20.23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上划中央两税6.16亿元,同比增长20.2%;上划省级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27.3%;一般预算收入13.00亿元,同比增长51.6%,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4.3%。一般预算支出25.07亿元,同比增长40.7%。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18.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2.8%。 金融市场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2.77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2.50亿元,同比增长18.4%。各项贷款余额53.87亿元,同比增长34.2%,存贷比为43.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九、科教文体卫、环保、安全生产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科技工作跻身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县行列,连续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全年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项,科学技术支出本级2550万元,引进科技项目资金465万元。申请专利590项。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亿元。 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共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2697万元,普惠面达到100%;发放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360.3万元,惠及10123人次。全市小学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升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辍学率控制在0.4%以内。至年末,拥有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33173人;小学177所,在校学生51837人。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2010年,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全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4600场次;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年完成120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与省歌舞团、株洲市歌舞剧团、醴陵文联、市广电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情系三农”送戏下乡等各类文艺活动36场次;成功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元宵文艺晚会、“庆六一”文艺表演、中秋赏月晚会演出等年度特色主题大型文艺活动;参加省十一运会硕果累累,共获得5金、17银、21铜的好成绩。全年荣获“全国文物先进县(市)”、“全国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县(市)”等称号。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全市参合农民为80.17万人,参合率达93.64%;累计补助17.54万人次,补助金额达9834.47万元。着力推进了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切实加强了妇幼保健、免疫规划、卫生执法、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等工作,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2010年,全市完成120座直播卫星设备安装、调试和资料录入工作,覆盖三个行政村,15个自然盲村,提前完成本年度省里下达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全市广播电视有线用户达到630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200户。年末,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9.39%,电视综合覆盖率为100%。 环保整治成效显着。2010年,全市198家瓷业企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年使用天然气达3.2亿立方米,拆除烟囱24个,完成炉窑改造33座。23家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全部建成沼气池并投入正常使用,累计治理污染投资3500万元,完成污染治理50多项,建造清洁能源窑炉48座,治理废水22项,拆除了燃煤窑炉33座,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74吨,削减率为11.55%。减少COD排放1100吨,削减率为20.18%。圆满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到“十一五”末,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367吨,比2005年减少7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90吨,比2005年减少82%。 安全生产形势好转。2010年,全市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伤亡事故228起,死亡32人,伤325人,直接经济损失217.09万元,其中:烟花鞭炮行业事故5起,死亡9人,伤9人;非矿山企业事故1起,死亡1人;道路交通事故222起,死亡22人,伤316人。亿元GDP事故死亡人数为0.121人,首次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市)区”。 十、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80元,同比增加2130元,同比增长13.2%;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304.25元,同比增加1603.22元,增长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