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乌海市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高度重视民生,从而使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状况改善,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7%,连续1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是“十五”末的3.1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1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280.52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106.89亿元,增长11.8%。按常住人口计算,我市人均GDP预计达到7.6万元,突破1万美元。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31%,比上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为78.97%,比上年提高3.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0.72%,比上年降低了3.7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8.8:30.2调整为1:71.7:27.3。 表1: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 标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391.12 19.7 第一产业 3.71 7.0 第二产业 280.52 24.0 工业 258.01 23.9 建筑业 22.51 25.3 第三产业 106.89 11.8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28.36 12.4 批发和零售业 26.32 11.3 住宿和餐饮业 7.42 10.9 金融业 11.49 11.6 房地产业 5.55 -1.6 营利性服务业 8.27 20.3 非营利性服务业 19.48 12.5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6%。 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68.01亿元,比上年增长26.3%,是“十五”末的3.7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6亿元,比上年增长44.9%。财政支出63.54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公共服务与民生领域仍然是支出的重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79亿元, 比上年增长15.34%;医疗卫生支出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94%;教育支出7.42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30.3%。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高于上年3.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高于上年8.9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4%,高于上年0.8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2%,高于上年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4.3%,高于上年3个百分点。除此以外,衣着类价格上涨3.4%;娱乐教育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2.2%。 表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单位:% 指标名称 2010年 2009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7 100.2 #服务项目 102.1 100.4 食品类 111.0 102.1 粮食 108.4 108.6 肉禽及其制品 105.5 92.9 菜 130.1 112.2 烟酒及用品 101.4 100.6 衣着 103.4 99.7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7.8 99.4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4.3 101.3 交通和通讯 96.1 97.0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8.0 98.9 居住 102.0 100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5.32%,高于上年15.29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4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4.03%。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9.44%,高于上年7.51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26.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9万人,同比增长4.3%。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4.59万人,同比增长4.9%。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31万人,同比下降32.1%。第二产业就业人员10.55万人,同比增长7.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14.48万人,同比增长6.9%。城镇单位从业人员9.58万人,同比增长3.9%,其中在岗职工9.41万人,同比增长4.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偏重,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不足,服务业相对滞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任务繁重;二是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仍需不断加强;四是民生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物价监管、养老服务、物业管理、“菜篮子”工程建设等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5033公顷,比上年增长5.3%;粮食总产量3.50万吨,增长7.7%;蔬菜产量9.72万吨,下降4.2%;禽蛋产量0.29万吨,增长3.4%;肉类产量1.22万吨,增长9.5%;牛奶产量0.8万吨,下降8.1%;生猪出栏9.13万头,增长9.5%。 表3: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指 标 单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3.50 5.3 蔬菜总产量 万吨 9.72 -4.2 肉类总产量 万吨 1.22 9.5 禽蛋总产量 万吨 0.29 3.4 牛奶总产量 万吨 0.8 -8.1 出栏生猪 万头 9.13 9.5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58.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3.9%,是“十五”末的3.9倍。全市17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5.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4.2%,股份制企业增长24.8%。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炼焦、化工、建材、冶金、电力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除冶金行业比上年下降26.3%外,其余分别比上年增长25.1%、61.4%、33.0%、13.1%、15.8% ,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生铁、铁合金、平板玻璃、饮料酒外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表4: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单 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2973.45 51.5 洗煤 万吨 3093.24 57.9 焦炭 万吨 631.40 81.6 生铁 万吨 60.64 -12.0 烧碱 万吨 30.72 83.5 聚氯乙烯树脂 万吨 77.54 300.3 电石 万吨 99.34 1.9 水泥 万吨 184.69 10.8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392.19 -0.2 发电量 亿度 121.63 3.2 铁合金 万吨 23.79 -31.1 泵 台 10028 15.5 白酒 千升 4243 -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