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5-06 常州市钟楼区统计局

科技扶持力度加大。以常州西电变压器有限公司和常州裕兴薄膜科技为依托的2家常州市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高清数字显示(LCD)主控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高比能量混合超级电容开发”等1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科技计划;其中常州西电变压器有限公司的“超高压750Kv电力变压器研发及产业化”和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的“满足欧盟ⅢA排放法规的电控非道路柴油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分别获得1700万元、900万元无偿资助。2009年,全区企业共立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累计争取上级科技经费5005.5万元,技术开发费应税前抵扣1.4亿元,高新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1亿元。

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全年申请专利1432件,其中发明专利332件,分别比去年增加419件和108件;授权专利762件,其中发明专利79件,分别比去年增加298件和26件。钟楼区成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

产学研对接活动深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在常州华达科捷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建立了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全区组织开展与北理工、北科大、中国矿大等大型产学研活动9次,达成合作意向91项,签订正式产学研合作项目52项。在“钟楼区2009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暨科技项目发布会”上有32个项目签约,协议金额(技术开发费)超过3000万元,这些产学研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问题,打破了技术瓶颈,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高层次人才集聚创业。大力引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团队,开展第5批海归创业团队的引进工作,在创业中心注册的高科技创业企业超过100家,其中海归团队创业企业37家,高科技创业型企业落户钟楼,将成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源头。

2009年,全区人才总量达4.2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48万人,高、中级职称人才0.9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2.69万人。

【教育】

教育内涵不断提升。围绕“教育现代化”目标,全区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教育改革,精心打造区域教育特色,各类教育取得长足发展。2009年末,全区拥有社区教育培训机构1个,幼儿园22所,小学22所,初级中学3所,在校中小学生23527人,在园幼儿数10357人。民工子弟学校5所,在校学生2600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6%,小学入学、毕业率、初中毕业率均达100%。全区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教育现代化验收,被评为省素质教育先进区,在省、市教育督导评估中均获得一等奖。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2009年,全区投入1.6亿元,建成西新桥小学、五星实验小学、冠英实验小学,并正式投入使用。投入3000余万元改造扩建新闸中心小学、花园小学、芦墅小学等7所学校。投入近1000万元,全面实施幼儿园提升改造工程,全年新增校舍面积35000平方米。白云小学、新闸中心小学、西新桥幼儿园顺利通过省优质学校(幼儿园)的验收评估。全区初中、小学、幼儿园优质学校比例分别达100%、70%、73%。全区新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4人、区级学科带头人42人、骨干34人,优秀教师比例达35.5%。

【文化体育】

文化事业硕果累累。精心组织幸福广场“周周演”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文艺汇演和“第四届钟楼艺术节”活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被省文化厅评为非遗普查先进单位,常州素火腿制作技艺等6项获第二批市级保护名录,其中常州萝卜干腌制技艺、常州龙泉印泥、乱针绣被省确立为省级非遗名录。出台《常州市钟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和《楼台钟声——钟楼区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两本书。在省文化厅组织的第22个敬老节老年文艺汇演中,文化馆选送的《香脆萝卜干》荣获舞蹈类一等奖。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壮大。全年新增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再培训班4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5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围绕“快乐健身与祖国同庆60周年”和喜迎首个“全民健身日”为主题,开展各类活动上百次,各类演出文体团队达一百多支,直接参与人数上万人。积极承办了省青少年沙滩排球赛,组队参加常州市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并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卫生】

卫生体系不断完善。独立设置了钟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钟楼区卫生监督所。建成了钟楼区艾滋病初筛实验室。钟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资质认证通过了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现场评审。钟楼区妇保所大楼竣工投入服务运行。2009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86个,拥有床位数300张;医疗机构总人数967人,其中:技术人员794人。

大力开展创建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我区荣获“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称号,被省爱卫会确定为“江苏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及干预项目试点区”。

预防保健水平提升。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五苗覆盖符合率98.12%。积极开展妇病普查和免费婚检一站式服务,免费婚检率达82.22%。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3.8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85‰,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9.4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8.74%。新创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1个,市卫生先进单位3个、市无吸烟单位1个。集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活动,共查处各类无证行医25户,没收各类药品20余箱,价值约1万元,查处非法行医案3起,罚款1万元。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更加完善。积极关注民生,不断完善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2009年,全区参保职工达83308人,其中,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23753人。全年养老保险扩面净增5194人,医疗保险扩面净增8189人,分别完成市年度目标的115.4%和181.9%,为1917名城镇老年居民发放养老补贴329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17632人,参保率达100%,共筹集资金440.8万元。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为民惠民。不断加强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的倾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2009年末,全区共有城市低保家庭3674户、7173人,全年发放保障金2214.1万元;重残对象216人,全年发放重残补助74.5万元;发放低保家庭13个月和低保边缘家庭年底一次性补贴560.6万元;全年为低保A类家庭发放慈善超市购物补贴卡2661人次,计41.2万元;年终各类走访慰问金15万元。全区“五保”对象34人,供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