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高邮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表五、各类教育学校数和在校生情况 指标名称 学校数(所)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在校生数(人)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中等职业教育 2 0.00 5674 -28.89 普通高中 8 -11.11 16831 -6.29 普通初中 26 0.00 24036 -5.41 小学 51 -27.14 36225 -5.68 幼儿园 48 0.00 13897 -5.22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高邮民歌走进世博会及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实现全覆盖,组织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546场。新增神居山的传说等3个扬州市级非遗项目。新公布市级以上文保单位85处。修缮宋城墙、王氏纪念馆和文游台。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15户,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2万户。 卫生事业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每年150元,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实施医疗救助2406人次,支出救助资金556.2万元,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创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通过省级验收,市、乡村计生世代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节,完成市田径场改造,创成省体育强市。 九、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投资1.8亿元,建成城市东入口、文游广场和大小淖河等水系综合整治项目。通湖大桥竣工通车。完成养丰闸、钱家巷等15条后街后巷整治。开建朱家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建成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北澄子河风光带、新河两岸绿化带,新增城市绿地50万平方米。加强规划管理,拆除违法建设2.3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加强国家生态市创建,投资1300多万元,新建横泾、汉留等10套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5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实现全覆盖,高邮镇等8个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通过省级验收。湖西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竣工;海潮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并投入运营,日处理污水能力增至5万吨。实施“南水北调”源头治理,北澄子河等重点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全面推进秸秆禁烧、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创成省秸秆还田示范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9%。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98.9%,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8。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有效控制。2010年末全市总户数26.7万户,户籍人口82.08万人,比上年增加0.07万人。出生人口4752人,出生率5.79‰,比上年增加0.7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6856人,死亡率8.36‰,比上年减少0.1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56‰,比上年增加0.89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74.47万人,比上年减少0.53万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城市化水平达4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4.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532元,比上年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73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152元,比上年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8825元,比上年增长1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36元,比上年增长18.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8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混结构住房面积40.14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08平方米和0.01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8200人。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2万人,基础养老金发放11.1万人,适龄农民参保和基础养老金发放实现两个100%。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20元和21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0.1%,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500元;为1313名90岁以上老人按月发放“尊老金”、970名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发放生活救助金、695名一级重残人员发放护理补贴,累计发放3930.6万元。实施基本生活品物价上涨补贴,累计向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发放补贴354.6万元;投入5180万元,解决破产关闭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农具厂退休老职工和乡镇农技服务人员养老问题。建成廉租住房60套,建设惠民花园、利民花苑等保障性住房728套。当年归集住房公积金1.47亿元,发放公积金贷款1.46亿元。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