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5-05 扬州市江都市统计局

邮电通讯事业稳健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9426.53万元,增长6.2%;实现邮政业务收入9110.83万元,增长12.6%。电信业务总量5.8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39.18万户,比上年下降5.4%,移动电话用户数121.81万户,比上年增长13.7%。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23.93万户,比上年增长29.7%。全市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0365户,有线电视总用户数达27.8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实现城乡全覆盖,用户总数超过20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4.7%,在扬州市率先成功创建“江苏省有线电视示范市”。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同比增长19.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为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全市城镇实现零售额133.2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城区实现零售额92亿元,增长26%。乡村实现零售额11.8亿元,增长13.7%;

批发零售业稳步增长,住宿餐饮业持续红火。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31.3亿元,同比增长19.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7亿元,增长22%。

热点商品销售势头不减,刚性需求旺盛。2010年,汽车类零售额6.18亿元,同比增长22.7%;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8亿元,同比增长29.8%;化妆品类零售额0.47亿元,同比增长45.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76亿元,同比增长11.6%。

着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和“家电以旧换新工程”。全年我市新建农家店130家,农家店已覆盖了全市所有镇、村90%以上。2010年全市家电下乡与家电以旧换新的销售总额分别达1.5亿元和2.1亿元。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我市完成财政收入63.37亿元,增长26.5%,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26.85亿元,增长38.5%,其中,国税部门完成6.43亿元,增长28.7%,地税部门完成13.45亿元,增长31.8%,财政及其他代征部门完成6.97亿元,增长66.8%。

金融市场稳步运行。江都市农村信用联社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江都吉银村镇银行加入人民银行管理与服务系统,正式开业运营;新设2家小额贷款公司,总计达3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为491.78亿元,比年初增加66.7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91.8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314.7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46亿元和35.3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1.31亿元,比年初增加48.7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8.13亿元,中长期贷款98.4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4.63亿元和32.18亿元。

保险业务提速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5.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中国人寿江都支公司实现保费7.45亿元,在全省县支公司中位列第2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江都支公司保费收入突破亿元,实现保费1.06亿元。

八、外经外贸

积极应对后危机时代的不利因素,开放型经济取得较好成效。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8.43亿美元,其中出口7.35亿美元,分别增长33.9%和37.7%。组织19家企业参加华交会、广交会、汽博会以及埃及、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各类境内外展会12批次。成功举办了我市第八届花卉节。全市累计新批外资项目47个,增资项目30个,到账外资3.96亿美元,同比增长19.7%;协议注册外资7.99亿美元,同比下降10.5%。落实注册外资 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

全市新签境外工程承包项目5个,实现外经合同额8806.39万美元,同比增长20%;外经营业额9154.2万美元,同比增长27%;期末在外3478人,增长18%。恒远国际和华东动力机械分别在香港设立公司。目前,全市累计已有11家企业分别在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公司或办事处14个。扬州苏中安装和恒远国际2家企业新获对外工程承包经营权,取得开拓境外市场的通行证。目前,全市累计获权企业达6家。

九、旅游业

全力打造旅游产业。完成《江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建旅游项目25个,完成投资3.2亿元,申报旅游产业引导资金400万元,8家旅游企业改造升级,创成三星级酒店1家,国家AA级风景区1家,4家企业被命名为省自驾游基地,2条线路被列入扬州夏日旅游圈。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34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46%和2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7%。

十、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取得新发展。全市累计新发展私营企业2920户;新增注册资金146.16亿元,增长30.1%;其中:新增私企注册资金123.01亿元,有限公司注册资金95.01亿元;新注册千万元以上企业135户,增长58.7%;累计新开工投入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10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7个;累计完成民间资本总投入321.20亿元,增长30%,利用域外民资193.25亿元,增长31.6%。申请专利1900件,创成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着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30个。

十一、城乡建设与房地产业

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全年完成各类城建投资13亿元。开展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规划纲要通过省级论证。道路网络不断完善。舜天路拓宽改造全线完工,黄海路南延至江平线、泰山路东延连接新淮江、乐和路西延、龙川路北延、江淮路改造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启动龙城路改造、芒稻河特大桥与舜天西路连接线工程。全年新建道路长度3.5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7万平方米。三大供水圈管网工程全力推进,主干管网基本铺设至各建制镇,长度238公里。全年共完成1350套、15万平方米安置房。完成金湾河风光带、道路绿化工程等39处,新增公园绿地20万平方米,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通过省级初验。13个镇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95.5%。2个省级环境整治试点村通过省级验收。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2.26%。

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2.3%。其中,住宅33.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全社会商品房施工面积351.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0%;竣工房屋面积145.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3.4%;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119.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3.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商品房实际销售额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住宅销售额50.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十二、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生态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我市国家级生态市创建通过省级考核,7个镇创建成国家级生态镇,仙女、吴桥、浦头、樊川、郭村、宜陵6个镇创建国家生态镇通过省级考核,报部待批,实现了生态镇全覆盖。开展绿化造林活动。全市新造成片林25000余亩,四旁植树200多万株,完善和改造农田林网10多万亩。第三轮河道疏浚工程顺利实施。全市共完成疏浚县乡河道51条、土方230万方,整治村庄河塘725条、土方233万方。全市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新建了10座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首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正式投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