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5-05 扬州市江都市统计局

总投资8125万元的南水北调东线江都市截污导流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成为南水北调东线25项截污导流工程中第一个通过竣工验收的截污导流工程。

节能减排成效显现。强化企业监控,全年淘汰高耗能设备400台(套),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25项,万元GDP能耗下降5.5%,减排化学需氧量1288吨、二氧化硫162吨。

十三、科技事业

围绕产业抓科技,依靠科技促发展,全市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我市被列入省首批十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成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高新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新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全市累计达到46家;新增省创新型企业14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27个。科技项目取得新突破。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50多项,其中获批国家级计划项目9项、省重大研发项目30多项。产学研合作得到新提升。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80多项,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6名,获省双创人才计划和博士集聚计划立项资助5个。目前,全市科技研发机构共有130家,其中,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科技研发机构30家,市级科技研发机构95家。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共获批省级工程中心11家、扬州市工程中心13家。知识产权工作跃上新台阶。专利申请总量达1926件,其中发明专利47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0.5%和92.7%;专利授权数为458件,其中发明授权31件。创成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名牌产品30个、省着名商标5个,省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1个。

质量检验得到加强。我市首个国家标准分技术委员会正式获国家标准委批复成立。全年共检定计量器具33277台件,比同期增长10%;开展了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检查,检定120个批次,合格率为98%。到目前为止,我市国家、省、市三级产品质量监督平均抽样合格率为95 %。

十四、教 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大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考成绩实现扬州市“六连冠”,职教集团创成省四星级职业学校,教育现代化创建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全市共有学校433个,其中,普通中学38所,小学56所;在校学生总数130798人,其中,普通中学44736人,小学50323人;拥有专任教师8330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3613人,小学3037人。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保持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 99.7%、毕业生升学率97.3%。被表彰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

文化实力不断增强。13个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我市第三次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验收。世纪影城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27.8万件,比上年增长2.5%。成功举办了中国 江都第八届花卉节开幕式“春江花月映仙城”大型文艺晚会,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项系列文化活动,组织纪念郭村保卫战胜利70周年文化活动。先进文化传承保护成效显着。编撰30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本资料,收录非遗项目100项,形成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江都市资料汇编》。其中《金银细工技艺》、《邵伯锣鼓小牌子》、《扬州毛笔制作技艺》3个项目列入全国“非遗”名录。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家企业成为扬州市文化产业基地。江都国画笔厂产品获国家“国宝”称号。

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圈”。创成国家级卫生镇1个,省卫生镇3个。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09个,医疗机构编制床位3551张,医疗卫生机构职工总数6051人,其中卫技人员4274人,乡村医生828人。食品、公共场所卫生和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力度逐步加大,卫生监督覆盖率城区200%,乡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完善。人均筹资提高到150元,全市农村居民新农合参保达到应保尽保。今年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3万座,全市现有14.5万多座,普及率达50.59%。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基层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已有近一半的行政村在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础上配套建设了健身路径,市室内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工程有序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成功举办了万人长跑活动、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中国象棋比赛、体育舞蹈比赛、老年门球比赛等20余项赛事。积极承办“扬州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和“江苏省第五届业余篮球联赛”等赛事。在省十七届运动会上,我市跳高选手苏文佩摘得桂冠,并打破该项目记录。体育彩票销售取得新突破。2010年,全市110个体彩销售点销售额突破6800万元。

十五、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106.65万人,比上年增长0.56‰。其中,男性535055人,女性531465人,男女性别比(女性为100)为100.68。全市全年新出生8018人,出生率7.52‰,人口自然增长率-2.25‰。计划生育率99.39%,低生育仍然保持稳定水平。

就业培训质效并举。全年采集岗位3.91万个,推荐就业1.1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4738人。建立创业孵化基地2个,创业培训1022人;就业再就业培训659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599人,外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600人。职业鉴定8941人次,初、中级工发证6681人;新增高级工1064人,技师544人。

物价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4.8%。八大类商品呈六升二降态势,“食品类”上涨7.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6.3%,“衣着类”上涨9.5%,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1.6%,“交通和通信类” 上涨6.0% “居住类”上涨6.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4.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下降6.5%。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69元,比上年增长12.8%;人均消费性支出14223元,增长16.1%,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5.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111元,比上年增长14.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6579元,增长 14.6 %,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8.5 %。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企业养老保险,扩面21762人,参保职工达到13.3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职工14624人,参保人数达12.89万人;失业保险扩面10282人,参保总人数达6.27万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职工19092人,参保总数达10.73万人;生育保险新增4698人,参保总人数达4.35万人;住房公积金扩面0.67万人,年归集额突破2亿元。新农保顺利实施,参保26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824万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50元,参保率100%。城乡低保、五保实现应保尽保,为2万多人发放保障金2065万元,五保集中供养率80%。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健全,发放医疗救助金456万元、重残补助金780万元。建成保障性住房4.3万平方米,解决475户家庭住房困难,改造危房405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