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天津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在市委市政府、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服务中国北方的保税国际物流中心和具有航空产业特色的科技研发转化基地为目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把招商引资作为核心战略,把规划建设作为重要支撑,把服务企业作为立区之本,创新工作体制与机制,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整合优势、聚焦产业,加快构筑民用航空、通讯信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高地,区域经济运行质量显着提高,综合实力在全国保税区中继续保持前列,为推进滨海新区乃至天津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一、综合 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9年,保税区实现生产总值51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增加值126.5亿元,增长32.2%;第三产业增加值388.7亿元,增长21.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6%,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4.6:75.4。 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34.5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3%。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完成财政收入9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区级财政收入49.4亿元,增长94.1%。完成工商税收75.8亿元,下降4.2%。其中,增值税18.9亿元,增长16.4%;营业税16.2亿元,增长54%;企业所得税26亿元,下降39.8%;个人所得税5.5亿元,增长22.3%。区级工商税收完成32.5亿元,增长51.6%。全年财政支出46亿元,增长86.2%。 规划建设再上新水平。完成空港经济区空间结构与行动规划,提出“航空主导、多元发展,建设综合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明确“三区九组团”的空间布局,确定“打造六大亮点”的行动规划。完善了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完成了航空城控规、交通规划、公共配套设施调整规划以及飞机制造利用机场跑道等规划的编制工作。与东丽合作开发航空新区获市政府批准,开始纳入区域规划设计。 产业集群效应显着。一是航空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空客A320飞机总装项目投入运营,2009年交付了11架飞机,已带动古德里奇航空技术、泰雷兹雷达、英德拉雷达、西飞A320机翼总装、海特、航新、维斯通用航空等27家世界知名的航空企业落户我区。二是通讯信息产业集群取得新突破。沃尔沃IT、紫光测控、东软、CSC数据中心、安道斯研发中心等项目先后开工建设。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招商局北方物流基地、国际商业机器保理、日本邮船汽车物流、航美传媒等现代服务业企业纷纷在我区落户。 功能开发取得新进展。市场规模扩张速度加快。贵金属、大宗商品、煤炭、酒类4家市场投入运营,长昊钢材、中福口岸钢材市场注册。截至2009年底,已累计注册市场18家,运营13家,市场会员达到1625家,交易商品19种,交易额突破300亿元。保税功能不断创新。威斯特公司开展旧非公路自卸车及发动机翻新复出口业务获商务部批准,进口汽车查验和检测中心具备运营条件,空港国际物流区引进7家知名物流企业入区经营。 投资环境全面提升。完成行政审批事项精简,比上年减少了22%的审批事项;启动了企业设立联合审批,平均提速到3.4个工作日;推行投资项目联审效能监察登记制度,审批运行速度达到全市统一要求;完善了审批信息化服务,启动了行政审批管理服务系统。出台了服务企业发展的七项措施,包括设立2亿元的贷款担保特别风险专项资金,对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提供补贴,设立专项资金补贴场地租费、土地税差额,设立1亿元的出口发展资金,拿出专项资金保障员工培训就业,副处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10家企业,对520家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服务等。 和谐区域建设不断推进。完善了卫生监督体系,搭建了预防性体检和外来务工免费体检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务工青年文化活动;调解争议案件700余起,获得天津市首批“劳动关系和谐园区”称号;狠抓安全责任落实,强化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健全情报信息制度,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突出的群体性事件;圆满完成国庆六十周年等重大敏感时期的安全保卫工作。 二、第二产业 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01.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分行业看,现代冶金业完成209.6亿元,增长39.8%;食品饮料业完成141.9亿元,增长18%;民用航空业完成100亿元,增长17.3倍;装备制造业完成58亿元,下降35.9%;医药化工业完成27亿元,下降22%;电子信息业完成24.4亿元,增长45%;纺织服装业完成14.9亿元,下降27.9%。其它行业完成26.1亿元,增长18.4%。分企业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307.5亿元,增长13.9%;内资企业完成294.2亿元,增长54.7%。分区域看,空港经济区完成265.5亿元,增长87.4%;海港保税区完成336.2亿元,增长5.6%。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产值2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4%,比上年提高17.2个百分点。 企业经营情况好转。全年实现营业利润19.3亿元,增长1.1倍;实现工商税收9.4亿元,增长8.2%。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1%,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骨干企业日益壮大。2009年,产值达到亿元以上企业54家,合计实现产值575.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5.7%,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产值超10亿元企业14家,比上年增加3家;合计实现产值454.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5.5%,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增长。2009年,保税区建筑业实现收入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实现利润5亿元,增长1倍。建筑业施工面积39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1.6万平方米。 三、第三产业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保税区依托海空两港优势,加快服务功能拓展,发挥区港联动效应,加快推进空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辐射中国北方的保税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和作为国际货物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建设,现代服务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增加值3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贸易业137.4亿元,增长33.1%;物流业127.3亿元,下降14.8%;金融业6.7亿元,增长16.5%;房地产业8.2亿元,增长36.5%;其它服务业109亿元,增长96.5%。 贸易业增势放缓。全年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257.3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金属产品销售额486.3亿元,增长8.7%;汽车类产品销售额280亿元,增长46.3%;电子产品和纺织品贸易受到一定冲击,销售额分别下降23.7%和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5亿元,增长39.2%。商品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贸易企业151家,实现销售额1035.3亿元。空港汽车园汽车交易量超过10万辆,交易额达到130亿元,增长15.5%;海港汽车城交易量达到4000辆,交易额超过36亿元,增长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