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清河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地区商贸名区的步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线,着力打造功能核心区,狠抓“一城两区两带”建设,扎实推进民生帮扶工程,全区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目标综合考核获得“四连冠”,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是“十五”末的3倍,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增加值15.58亿元,增长16.1%;三产增加值51.02亿元,增长27.0%;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0.1:25:74.9转变为0:23.4:76.6,一产消失,二产下降1.6个百分点,三产上升1.7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生产总值69144元(约合10168美元),是“十五”末的3倍。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根据对《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的监测结果,各项指标全部达标,在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全区地理面积32.28平方公里,共有7个街道,40个社区,其中村居合一的有12个。在12个村居合一的社区中,有5个为“十五”期间的村委会改的,7个为“十一五”期间改的。其中杭州路、合肥路、清新花苑、清隆家园等4个社区的管理权限涵盖在其他社区中。 工业发展质效提速,骨干企业支撑明显。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8.1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5.22亿元,利税总额3.98亿元(利润1.76亿元、税金2.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2%、41.03%和38.7%,增加值9.67亿元,比上年增长52.4%,增加值率20.8%。 全区2010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新增3户,年末实际54户,全年完成产值38.71亿元,比上年增长56.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35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39.7%。产品销售收入36.42亿元,比上年增长51.6%;利税总额3.3亿元(利润1.26亿元,税金1.78亿元)。亿元以上企业11户,旺旺食品、百隆色纺、江苏金象、正大清江制药等成为全市行业龙头企业,亿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2亿元,利税2.37万元,分别占规模上工业71.9%、78.2%,骨干企业支撑明显。产品产销率为94.8%,规模工业增加值为8.79亿元,增加值率为21.6%,资产总额为29.46亿元,负债总额为14.3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8.8%。 在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中,食品加工业产值5.92亿元,纺织服装业产值5.28亿元,纸品及文教用品业产值3.63亿元,医药化工业产值7.58亿元,金属及设备制造业产值5.98亿元,机电及机械制造业产值4.7亿元,其他6.25亿元。 服务业发展势头持续良好,商贸名区的中心地位开始凸现。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6%;入库税收15.3亿元,比上年增长56.1%,占全区财政收入的7.1%;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84.4%。全区共有成型市场33个,全年交易额达75亿元。服务业门类比较齐全,交通、商贸及物流、住宿餐饮、房地产及物管、休闲娱乐、居民服务、计算机软件、证券典当、担保及中介服务、租赁、法律、规划设计科研服务、公共管理等门类不断增加,提高了对驻区单位及居民的服务质量。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业态更加丰富,品位不断提升,已成为苏北最具影响力的核心商圈。中央国际新亚广场、万达广场、淮海第一城等一批体量大、知名度高的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淮扬名菜美食街、淮海花园商业街等特色街区更加靓丽。引进了万千百货、乐购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品牌集聚度位居苏北五市中心城区第一。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1.8%。在清河工商分局登记的年末全部内资企业154户,注册资本2.2亿元;私营企业2411户,注册资本17.31亿元;个体工商户12240户,注册资本10.96亿元。 财政保障能力得到增强。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1.65亿元,是“十五“末的8.6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25亿元,是“十五”末的10倍,社保基金收入1.18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1.4亿元(含土地出让金收入为4.38亿元),上划中央四税3.83亿元,分别增长64.6%、67.8%,14.3%,19.5%,39.4%。 全区实现财政总支出16.92亿元,增长87.7%;一般预算支出11.83亿元,增长64.1%;基金支出5.08亿元(含土地出让金支出),增长182%。 二、投资、消费与出口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投资势头强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440亿元,是“十五”的10.1倍,年均递增60.3%。全区列入统计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个,完成投资2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全区列入统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28户,完成投资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施工面积252.6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91.2万平方米。万达、丰球等多家资质上房地产企业本年完成投资超过6亿元。 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批发业4.62亿元,下降34.7%;零售业56.1亿元,增长24.5%;住宿业0.44亿元,下降41.3%;餐饮业6.9亿元,增长9.9%。市场成交额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农副产品市场集市贸易成交额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外向型经济取得显着成绩。新批利用外资项目8个,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67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0.1%;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0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5%;进出口总额21311万美元,其中企业净出口总额182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8%;对外营业额9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对外劳务输出人数289人。 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9元,比上年增长14.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705元,比上年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4.42平方米。 在岗职工收入不断提高。全年列入劳资统计的单位162户,从业人员12086人,其中在岗职工11747人,其他从业人员339人;在从业人员总数中,国有单位4975人,集体单位15人,其他单位7096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1141万元,比上年增加7762万元,增长23.3%,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507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4996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他从业人员年均报酬15092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