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8-26 常州市新北区统计局

2010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50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保增长促民生,育产业调结构,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区域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荣获常州市辖市、区目标考核第一名。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5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同比增长23.5%(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9亿元,同比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334.88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工业增加值315.2亿元,同比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155.1亿元,同比增长25.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67.2:30.4调整为2:67:31。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84750元,同比增长22.4%,按现行汇率折算达1.28万美元。地方财力显着增强,财政收入在上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8.44亿元,同比增长50.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08亿元,同比增长35.8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11.2%,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金融信贷稳健运行,年末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85.54亿元,比年初增加107.64亿元,同比增长28.48%;贷款余额304.16亿元,比年初增加49.96亿元,同比增长19.64%;存贷比62.64%,同比下降4.63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

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多种经营产值11.27亿元,同比增长6.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3.5%。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9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0.48万亩;组织申报省、市等各类农业项目57个,成功获得省、市扶持项目42个,其中省、市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11个,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补贴1972万元;已建成蔬菜、果品、花卉等农业专业园区(基地)20个,形成了果品农业、设施农业、种源农业、休闲农业及畜禽养殖业等五大重点产业,建成西夏墅特色草坪、罗溪镇灯塔秧苗、西夏墅镇牛郎籽山药、西夏墅镇浦河食用菌、罗溪镇鸦鹊丝瓜及孟河镇万绥林果等6个农业特色村;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1只、绿色食品3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个;创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培育出怡泰牌固体饮料、巢嫄牌无花果茶、绿秀牌草菇等市级名特优农产品8只。万顷良田工程建设列入国家“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累计投入2.9亿元,建成标准良田8902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2个,4040户农民变股民,吸引了大娘水饺、菜根香、怡泰食品等多个优质农业项目。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建管并重,农村环境不断提升,累计有88个村全面完成“三清一绿”整治任务,22个村通过市级“五化三有”整治标准验收;农村改革不断深化,30家合作社列入省市合作社名录,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新增社员1421人。农村水环境明显改善,疏浚河道21条,完成土石方255.7万方,新建泵站3座,改造泵站8座;全区长效管护河道168条,沟塘长效管理940个;清淤了26个行政村498个沟塘,清淤土方142.8万方。

三、工业

工业经济量质并举,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8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1389.3亿元,同比增长27.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82.2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58.3亿元,同比增长26.9%。工业企业整体效益水平在较高平台上实现了快速增长,呈现效益增长快于产销增长的良好发展格局。实现利税137.3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113.7亿元,同比增长31.9%;实现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长40.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88.3亿元,同比增长42.5%。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双降,规模以上企业亏损数130家,占规模企业比重为12.8%,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5亿元,比上年下降37.72%。五大产业呈现总量扩大、份额提高、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1125.5亿元,同比增长29.2%,占规模工业比重达8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610.5亿元,同比增长34.5%;新材料业264.9亿元,同比增长14.0%;新能源及环保节能业136.9亿元,同比增长54.7%;电子信息业64.2亿元,同比增长34.8%;生物技术及制药业49.1亿元,同比增长12.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860.1亿元,同比增长29.6%,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三资、民营双轮驱动,三资企业完成产值810.4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9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24.2%,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为58.3%和58.5%;实现利税73.8亿元,其中利润6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0%和54.4%。民营企业完成产值575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5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和31.2%,增幅高于规模工业2.8个和4.3个百分点。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区1018家规模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47家,比上年增加52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8家,比上年增加6家;利税超亿元企业17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利润超亿元企业14家,比上年增加4家。其中:天合光能、现代工程机械、小松工程机械、华润包装、国电常州发电分别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0.5亿元、64.6亿元、63.8亿元、45.9亿元、25.9亿元。乡镇工业发展平稳,镇、街道完成工业总产值1255.2亿元,同比增长19.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25.8亿元,同比增长19.0%;实现利税98.3亿元,同比增长31.5%。企业上市成效显着,其中康辉医疗在纽交所上市,天合光能在纽交所完成增发再融资,星宇车灯、千红制药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会审核。

四、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5.1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56亿元,同比增长18.5%;服务业完成税收27.78亿元,同比增长41.9%,占总税收比重为30.96%。专业市场规模壮大,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大型亿元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七大专业市场全年实现市场成交额446.92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龙成钢材市场、长江塑化市场交易额双双突破100亿元,成为引领商品流通业快速发展的龙头骨干。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富都商贸、金陵江南等10家重点餐饮住宿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亿元,百盛、万达、沃尔玛等知名商业品牌强势入驻。汽车消费持续增长,21家汽车4S店全年销售汽车2.37万辆,同比增长22.16%;实现销售收入41.15亿元,同比增长37.72%。旅游业蓬勃发展,积极对接上海世博会,拓展旅游市场,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三河三园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先后建成开放。环球恐龙城成为全市首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省首家5A级文化创意类主题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98万人次,同比增长40%;实现营业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66%。恐龙谷温泉、三河三园、恐龙城大剧场全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418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