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东海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年是我县抢抓发展机遇、奋力全市争先的机遇之年,更是兑现“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望五年历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开放东海、实力东海、生态东海、幸福东海”的建设成果显着,东海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业现代化、工业规模化、服务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明显,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一、综合 全县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大关。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1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91.21亿元,增长22.2%,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78.12亿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67.83亿元,增长14.7%。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2:42.8:35,调整为20.5:45.6:33.9,二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十五”末提高4.7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17536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3.6%。 城乡就业统筹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14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9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7%,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为70%。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12054人,就业培训2996人,创业培训962人,转移前培训8112人,在岗农民工培训1925人。年末全县从业人员63.5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5.3万人,第二产业19.14万人,第三产业19.07万人。从业人员继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调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上年的41.4:31.3:27.3,调整为39.8:30.2:30。 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8.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5.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9.2%。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8.86亿元,增长65%,实现销售收入164.55亿元,增长64.2%,实现利税总额14.96亿元,增长89.7%。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22亿元,增长25.9%。新增个体工商户6130个,年末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8426个,注册资本10.23亿元,个体从业人员2.75万人。新增私营企业840家,年末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3236家,注册资本71.72亿元,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2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以国家级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为推手,大力实施科技兴粮,创建万亩高产增效示范片7个,千亩片12个,百亩攻关片5个,辐射面积达45.3千公顷。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152.94千公顷,同比增长1.7%,粮食总产量104.15万吨,增长2.5%;油料播种面积9.78千公顷,增长1.0%,油料总产量3.91万吨,下降3.8%。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产,我县荣获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 高效农业规模加快扩张。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经济走上现代高效之路。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7.11千公顷,其中新增设施农业面积4.11千公顷。新建80公顷横沟设施蔬菜、67公顷房山设施农业两个基地。扩建四个特色高效农业项目,优质草莓面积达到2533公顷,设施鲜切花卉达到面积1400公顷,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0667公顷,优质甜瓜面积达到8000公顷。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助推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建设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8块、面积81.33千公顷,绿色食品11个、面积5457公顷,有机食品8个、面积115.3公顷。 林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施荒山(沙)造林2.87千公顷,四旁(零星)植树427万株,幼林抚育7.80千公顷。全年木材产量2.36万立方米,其中抚育改造林出材0.85万立方米。果品产量7.69万吨,同比增长6.5%。年末花卉种植面积1.22千公顷,全年鲜切花切叶产量14581万支,盆栽植物158万盆。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年大牲畜饲养量8.19万头,其中肉牛饲养量7.78万头,分别较上年增长7.0%和7.1%。生猪饲养量109.30万头,出栏73.41万头,分别增长4.9%和6.4%。三禽饲养量885.80万羽,出栏617.70万羽,分别增长3.2%和3.6%。羊饲养量13.37万只,出栏9.65万只,分别增长17.1%和22.0%。全年肉类总产量7.29万吨,禽蛋产量3.86万吨,分别增长16.7%和0.1%。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淡水养殖面积6.32千公顷,其中高效养殖面积2.70千公顷,水库养殖面积3.45千公顷,池塘养殖面积2.43千公顷。采取围栏和网箱集约化养殖面积分别达到25.5和273.7万平方米。水产品总产量4.85万吨,同比增长5.2%,其中淡水养殖鱼类产量4.36万吨,同比增长4.3%。观赏鱼产量511万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有效。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齐头并进,房山、横沟、昌梨三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3278万元,并通过工程验收。在建小型水库22座,年内完成投资4350万元。全年疏浚县乡河道38条,完成土方325万立方米,实施85个村的河塘疏浚整治,完工河塘361条(座),疏浚土方324万立方米。新建、改建塘坝15座,新建、维修大口井26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平方公里;新建防渗渠道75公里,完成小沟级以上配套建筑物1050座,新建改建电灌站17座、1960kw。改造中低产田1400公顷,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000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666.7公顷,改善排涝面积60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460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发展壮大。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8.12亿元,同比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67家,增长24.8%;实现增加值58.84亿元,增长28.5%;实现工业总产值246.22亿元,增长60.3%,其中,轻工业101亿元,增长54.2%;重工业145.22亿元,增长64.9%;外资企业76.7亿元,增长51%;私营企业161.2亿元,增长67.2%;农村工业197.06亿元,增长69.3%。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08万元/人,增长11.4%。 “四大板块”集聚升级。硅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新型建材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四大产业板块支柱效应凸显,全年规模以上“四大板块”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0.6%。硅材料产业成为我县成长最快的主导产业,年末拥有规模以上硅产品加工企业154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41.6%,较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4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26.4%,较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新型建材制造业企业20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7.0%,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机械设备制造业企业26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5.5%,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