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如皋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用电量35.11亿千瓦时,比去年增长19.9%,其中,工业用电量26.07亿千瓦时,增长18.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5.33亿千瓦时,增长18.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财政总收入78.08亿元,增长50.9%,各项税收52.28亿元,增长43.0%。全年一般预算收入33.69亿元,增长55.6%,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46.4%、11.7%、117.4%。全年财政总支出67.45亿元,增长42.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5.23亿元,增长33.5%。 年末,金融系统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92.82亿元,增长25.8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6.80亿元,增长20.1%。年末,金融系统贷款余额247.86亿元,增长37.5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7.11亿元,增长26.35%,中长期贷款余额100.96亿元,增长64.30%。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53家,全年中保财产保费收入8872万元,赔款及给付5698万元;中国人寿保费收入62035万元,赔款及给付9486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年专利申请量5848件,增长57.33%,其中发明专利994件,增长131.16%;专项授权3522件,增长106.93%。全年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47项,获得立项267项,获各级扶持资金4490万元。全年有21项科技成果获江苏省及南通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南通市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全年新增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省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新增科技孵化器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家。 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着。强势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如皋成为江苏省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全年新建校舍16.6万平方米,新开工工程19个;学校布局更趋优化,全市新撤并小学、初中9所,撤并幼儿园(点)84个,建成省优质园6所、南通市优质园2所。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35所,在校学生66071人;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12744人;小学56所,在校学生61064人;幼儿园55所,在园学生29886人。年末,教职工总人数10049人,其中专任教师834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围绕中心,放大亮点,精心创排了“文明之光”、“小康之路”、“锦绣华章”等大型主题文化宣传活动;精品创作和群文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全年共15篇作品获国家级奖项,38篇作品获省级奖项。三送活动备受欢迎,全年向各镇送图书25000余册,送电影4050场,送戏103场。年末,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79家,从业人员1205人,全市登记注册的民营演出团体118个,已建成农村文化站20家。全市拥有各级文化保护单位1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全市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年末,全市拥有文化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市博物馆2个。 广电事业跨越发展。全年广播节目在南通市台用稿102条、省台用稿9条;电视新闻节目在南通市台用稿237条,省台用稿45条,国家台用稿1条。强势推进“双入户”工程,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97.6%,当年新增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9163户,年末,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27.17万户,数字电视普及率达77.6%;农村有线广播村通响率达82%。 卫生事业统筹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4个,妇幼保健所一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个。全市拥有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3510个,卫生技术人员351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64人,注册护士973人,卫生技术人员25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巩固提高,全市共有122.11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共建成社区服务站423个,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126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全市共有无害化厕所26万座,改造率达9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承办了“交通杯”中国·如皋公路自行车大赛等3次国际、国内大赛。组织参加了21次国际、国内体育健身大赛,其中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健身大赛15次,获金牌29块。在十六届亚运会上,如皋籍运动员薛娟获女子标枪银牌。群众体育活动模式创新,镇村广场集体舞成为新农村建设亮丽风景。全市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参与人数超过50万人次。体育彩票创历史新高,全年销售额达8419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2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447元,比上年增长14.3%。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2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95元,比上年增长1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47元,比上年增长11.5%。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5平方米。 全年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5956元,增长13.2%。其中,国有单位53067元,增长13.42%;集体单位43005元,增长15.8%;其它单位24807元,增长12.71%。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5家,总床位数4663张;年末全市农村拥有敬老院20家,床位3813张。在全市农村4121名五保对象中,有2889人实行了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70.1%。全年婚姻登记12100对。 年末,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达11.49万人,参保率96.10%;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4.86万人,参保率98.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26万人,参保率96.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5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9%。 十二、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全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入75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投入19亿元。全年新增道路面积36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7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40.3%;全年新装各类路灯2143盏,年末共有道路灯具20910盏,景观灯9000盏,LED灯具50000盏,城市亮化率99.5%。新增燃气管道65公里,新增用户1.64万户,年供气量达160万立方。全年新增自来水管网60.5公里,自来水日供水能力20万吨;生活无害化处理率100%。 大力实施污染减排工程。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8万吨;全市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全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为:二氧化硫0.02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26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0.081毫克/立方米,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年空气污染指数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达341天,占全年天数93.4%;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质环保质量Ⅲ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2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8分贝,符合国家环境噪声质量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