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大英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准确把握科技项目政策投向,包装科技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项目6项,市级项目6项,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民营科研机构1家,申报2009年科技项目8项,科技兴农再创辉煌,申请专利16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技术11件,外观设计技术1件;全年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34个,推广实用技术15项48万多亩,新发展种植业示范基地6个;示范、推广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种植模式12万亩,被市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万人次、骨干农民培训800人,带动农户科技推广9600户,开展阳光工程培训2300人;巩固发展以优质水果、蔬菜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万亩、以“双低”油菜为主的绿色食品基地4万亩;完成油桃、榨菜、番茄、水蜜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文旦柚绿色食品认证1个。 九、文化、体育、广电和卫生 文化艺术事业方兴未艾。年末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9千册,博物馆1个,影剧院1个。开展大型广场文化活动7次,小型文化活动20余次,发展10支流动电影放映队到村社、社区放映电影3600场。送文化下乡活动6次,组织文艺骨干编排20余个文艺节目到乡镇、村社演出120余场,组织川剧座唱联谊活动20余次,举行全民健身月活动以及各项邀请赛等40余次,打造非物质文化品牌3个,我县文艺创作者为汶川大地震创作歌曲7首、歌词2首、情景剧1部、诗朗诵作品5个,方言小品1个,其中8件被选送市上,《生命的礼赞》被省《戏剧家》杂志选中。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是竞技赛事成绩显着。组织参加了四川省青少年年度锦标赛“射击、射箭、田径、拳击、举重”等五个项目的比赛,获得参赛资格的32名运动员,共取得18个名次,其中:金牌两枚、银牌六枚、铜牌二枚,取得了建县以来参加省级青少年比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为圆满完成我县参加省第十一届运动会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群众体育活动生机勃勃。组织参加全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在29个代表团参加的10个单项比赛中共获得8个名次,其中男子篮球和大众广播操分获单项第一名。大英县代表团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和优秀组织奖,圆满完成了参赛任务。 广电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农村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4000户,县城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000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县城有线电视用户入户率达90%,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全年新发展宽带549户,部门专网6个;调整广播网点203个,新增广播设备264套,全县广播声音覆盖率达100%,农村广播今年畅通率已达95%以上。 新闻事业成绩显着。全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新闻4条;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中播出新闻36条;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闻12条;市电视台播出新闻444条,市人民广播电台播出425条,在中省市上级主流媒体播出大英的宣传稿件数超过了大英建县十年的总和,《千年卓筒井》获省政府第28届四川广播电视节目奖对外新闻优秀奖(一等奖),获市级一等奖的7件,二等奖12件;市人大好新闻二等奖1件,宣传遂宁好新闻2件。 医疗和疾控事业全面进步。全县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00个,其中医院2所,卫生院11所,诊所84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医疗网点盖全县各乡镇。全县拥有床位数591张,从业人员1110人,卫技人员988人,执业医师392人。2008年,参加新农合43.45万人,占乡村人口的98.7%,报销县外医疗机构住院患者3005人次,补偿医药费用531.2万元,县内医疗机构住院患者20963人次,补偿医药费用2091万元。县城水质合格率99%,乡镇自来水及自备水合格率35%,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95.5%,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0%,住院分娩率89%,纯母乳喂养率92%,新法接生率99%,婴儿死亡率10.5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3.6%,婚前检查率27.1%。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8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1647万元,同比增长37.3%。拥有污水处理厂1个,污水处理泵站3个,垃圾处理站1个,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50吨,增长4%;烟尘排放量1150吨,同比增长0.7%;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9吨,与上年持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561吨,增长0.76%;氨氮排放量285吨,同比减少2.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2吨,与上年持平;引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三废物质综合利用率99.5%,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97.6%,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80%,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2008年末,全县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300公顷。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房风貌改造2092户,“两池六改”1904户,建成农民聚居点4个177户,新建垃圾收集点400个,垃圾中转站11个,实现了城乡垃圾定点收集、集中清运、统一处理;治理重点污染企业1户,规模化畜禽养殖户1户,削减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410吨、氨氮45吨,启动开展“六城联创”,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 安全生产继续保持总体稳定。2008年,我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治理,在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04起,死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32万元。抓好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工作,投入隐患整治资金3200万元,排查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隐患320余项,下发整改指令21份;停业整顿非煤矿山企业4家,取缔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窝点1个。全县安全生产继续保持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 十一、人口与资源 辖区面积703平方公里,11个乡镇,300个行政村,26个社区居委会,2890个农业合作社。年末总户数17.05万户,户籍人口56.67万人,其非农业人口8.9万人,常住人口50.16万人;年内出生人口7465人,人口出生率8.2‰,死亡人口5221人,人口死亡率5.74‰;人口自然增长率2.46‰。在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3.56万人,城镇化率为26.58%。社会从业人员26.6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5.14万人,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2.04万人,第二产业7.1万人,第三产业7.49万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28224人,其中第二产业18426人,第三产业9630人。境内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地势以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6%,平坝和台地占14%,平均海拔400米,相对高差266米,全县紫色土壤占98.1%,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0976公顷;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7℃,年日照884.5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83.8毫米;油气层厚度达20—30米,可供产油气150亿立方米,已探明盐卤储量42亿多吨,盐卤面积达22300平方公里,盐层厚度达3.5-151米,富含碘、钾等20余种元素,以碘含量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