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武夷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2011-09-03 南平市武夷山市统计局

六、国内贸易

市场消费持续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216.9万元,比上年增长16.6%,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4.7%。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在住房、摩托车、家电、通讯销售等消费热点带动下,特别是受国家出台“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消费。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85649.1万元,增长17.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26%,占据着市场的主导,拉动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个百分点,是拉动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7827万元,增长50.3%,限额以下贸易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147822.1万元,增长10.7%。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8567.8万元,增长15.0%,其中,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534.7万元,增长25.2%;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37033.1万元,增长12.1%。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各月累计增长走势如下图:

七、对外经济

外资外贸形势较好。我市以“5.13”、‘6.18”、“9.8”贸洽会、茶博会等经贸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实际出口7421万美元,增长52.1%,“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34.1%。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家;批准合同外资15611万美元,增长1.4%,“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0.3%。按可比口径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0347万美元,增长17.0%,“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8.2%。按验资报告口径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增长5.3%。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203410万元,下降6.7%,山海协作项目注册资本金71220万元,下降44.7%。

八、财税和金融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62828万元,比上年增长30.92%,“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30.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7476万元,比上年增收12552万元,增长35.94%,“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31.5%。税性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7.44%,比上年同期上升1.73百分点。从分月的增幅来看,财政收入呈现前高后低走势,1-3月为141.3%,1-6月为65.0%,1-9月为46.9%,各月增幅(见下表)。全市财政支出92891万元,比上年增长22.91%。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全年税务部门组织各项收入65580.28万元,比上年增收18127.92万元,增长38.20%,其中,税收收入53755.21万元,比上年增收14900.87万元,增长38.35%。在各项收入中,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16055.28万元,增长8.15%,其中,税收收入16024.21万元,增长8.18%;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49525万元,增长51.88%,其中,税收收入37731万元,增长49.08%。地方财政收入全年走势图如下: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3233万元,比年初增加163895万元,增长30.9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42966万元,比年初增加36936万元,增长34.8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1170万元,比年初增加74336万元,增长22.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9876万元,比年初增加111757万元,增长26.7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中小学在校生24639人,比上年增加17人;全市高中、初中招生354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0595比上年减少252人;小学招生2628人,小学在校生14044人,比上年增加269人;幼儿园在园人数9181人,比上年增加3265人,3-5周适龄儿童入园率88.96%。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辍学率为0,小学按时毕业率100%,初中按时毕业率95.6%,初中学生辍学率1.25%,初中升普高的比率51.16%。严格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受惠学生2.0962万人,全年共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944万元,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和城市低保贫困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82.5万元,3706名农村寄宿生全部免除住宿费。义务教育巩固率99.97%。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57%,普职比率1:1,教育投入资金到位率100%。全市中考总分平均分277.11分。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本科上线总数790人(不含音体美),比上年增加70人,本科一批上线人数151人,比增16.15%;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552人,比增24.88%;本科三批以上上线人数788人,比增9.44%。

科技成果成绩斐然。全市地方企事业单位(含非公企业)共有专业技术人员6261人,比上年增长0.94%,其中,高级职称341人,增长10.36%,中级职称2329人,增长2.1%。“数字武夷”三维旅游服务平台等11项科技成果获武夷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市)”,武夷山是全省唯一受表彰的县市;科技部“全国县(市)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武夷山是全省29个先进县市之一,是南平市唯一受表彰的县市。全年共有13个项目获国家、省、南平市立项,项目立项创历史最多,争取到上级科技项目资金206万元。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武夷山岩茶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开发与研究”于12月底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并获得高度评价。全年共推荐科技成果《武夷山寒兰品种普查及其开发利用》申报省科技进步奖,推荐《“数字武夷”三维旅游服务平台》、《植酸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分子改造研究》等3项科技成果申报南平市科技进步奖,经南平市评委会评审,2项成果拟授三等奖(已公示)。全年的公开公告的专利78项(2009年46项),其中发明9项,实用新型27项,外观设计42项。

质量技术监督得到加强。积极申报武夷红茶地理标志,开展诚信促进会茶业分会工作,高起点建设福建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夷山),强化“6.19”灾后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推进“检验质量整治月”行动,广宣传开展“质量提升年”主题活动。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积极推进民生计量工作,深入开展打假治劣活动,全年共出动执法人数420人次,检查生产、销售企业40多家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0宗,立案40宗,其中后处理结案6宗,行政处罚结案29宗,正在处理5宗,查处伪劣物品标值17.2万元,到位罚款15.5万多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先后举办了迎新春游园猜谜、越剧票友专场活动、“三八巾帼英雄岗”、“五一劳动者之歌”、“七一广场演出”等节庆活动,举办朱子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创作的《红袍情》、《茶乡情》、《幔亭乐舞》等新节目,在茶博会上赢得了好评。在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中,武夷山籍运动员共获得金牌7枚,银牌4枚,铜牌4枚,以及5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6个第六名,2个第七名,1个第八名的优异成绩,是历届省运会上我市运动成绩最好的一次。继下梅和城村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后,五夫镇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继武夷街道综合文化站改造完成后,五夫综合文化站通过了省文化厅的验收,并对吴屯、兴田二个综合文化站进行改造。同时,加快新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和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实现市区数字电视传输要求,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大提高,全市电视覆盖率、广播覆盖率分别达97.99%、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