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武夷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十一五”计划的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狠抓项目运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克服“6·19”洪灾等自然灾害影响,积极响应省委大干150天和发扬“5加2”、“白加黑”的精神。全市经济总体上呈现平稳回升态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十一五”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生产总值(GDP)65778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518万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219547万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312724万元,增长11.5%;预计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GDP)突破30000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2.9%。“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4.5%。 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有所调减,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增势,第三产业发展稳定。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9.61%、31.36%、49.03%调整为19.08%、33.38%、47.54%,一产下降0.53个百分点,二产上升2.0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1.49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对经济拉动的影响,尤其以第二、三产业带动为主,全年第一产业拉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5.9个百分点。见下图: 价格水平结构性上涨。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3.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走势看,价格呈现“七升一降”,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8.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5.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4.7%,居住类上涨4.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6%,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2%,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1%,衣着类下降8.8%。 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全社会年末从业人员12.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1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08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6万人。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42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38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33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655人,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402人。全年发放《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证》2281本,办理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助446人。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调整有待加快;工业科技水平较低,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显不足;征地拆迁难度较大,重大项目发展后劲有待增强;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社会保障、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等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落实粮农综合直补、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206569万元,比上年增长3.0%,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5.7%。其中,农业产值114395万元,增长2.1%;林业产值41290万元,增长2.3%;牧业产值34140万元,增长5.2%;渔业产值10159万元,增长5.3%。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占55.37%、19.99%、16.51%和4.94%。见下图: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蔬菜、烤烟、茶叶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在产业化进程中不断调整。受“6·19”洪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3515亩,比上年减少增加1480亩,下降0.4%;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16123亩,减少5702亩,下降2.57%。农作物主要产品产量小幅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36567吨,比上年减产2539吨,下降1.83%;稻谷产量116677吨,下降2.56%;油料产量2105吨,下降9.11%;烟叶产量4536吨,下降19.13%;蔬菜产量124019吨,下降1.88%;水果产量45739吨,下降6.70%;食用菌产量9568吨,微增1.17%;茶叶产量9770吨,增长4.75%。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6427亩,完成幼林抚育面积68000亩。森林防火和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7%。主要林产品产量笋干8860吨,比上年增长1.85%;板栗3212吨,增长0.66%。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劳动作用加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3147万元,增长11.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123734万元,增长12.60%。 畜牧业生产稳中趋升。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18622吨,比上年微增2.23%。其中,肉类产量11794吨,增长3.0%;禽蛋产量6763吨,增长1.06%;奶类产量65吨,下降9.72%。 渔业生产稳定增加。全年水产品产量8245吨,比上年增长3.53%。其中捕捞产量1491吨,增长27.65%,养殖产量6754吨,微跌0.6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我市把握以“旅游为主、工业为辅”的要求,完善工业发展机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使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工业生产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99199万元,比上年增长25.7%,“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30.7%,完成工业增加值137503万元,增长19.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55271万元,增长27.6%,“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37.1%;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3928万元,增长12.1%。规模工业总产值全年各月累计增长走势如下图: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我市规模工业发展迅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5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其中,当年新上、新增规模工业有15家,新增工业产值20347万元,对全市规模工业的贡献率22.11%,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6个百分点,对全市的工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饮料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木材加工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89477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81.48%,增长42.4%,对全市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102.5%,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28.28个百分点,其中,茶叶加工行业完成产值122387万元,同比增长(现价,下同)78.5%;食品、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完成产值25127万元,下降5.2%;竹木加工行业完成产值112119万元,增长29.7%;纺织服装行业完成产值29844万元,增长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