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壶关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城乡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930万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县级零售总额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37.5%;县以下零售总额完成12500万元,同比增长67.1%;批发零售贸易额完成3.7亿元,同比增长54.2%;餐饮业完成5083万元,同比增长21.6%;其它行业完成3849万元,同比增长2.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6308.3万元,集体经济完成6937.2万元,个体经济完成26914.3万元,其它经济完成5770.6万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设完成了新建路北延、西城路南延、健康街东延、南城街东延、团结街拓宽及龙丽街、柳南街建设等路、街延伸改造工程,县城初步形成了东西南北成环、内外道路贯通的“四纵八横”大骨架。实施了鹅桥线,东井岭乡、石坡乡、店上镇等乡镇、村循环路建设等20条乡村干道建设工程,全县村通水泥路总里程达到948公里,全县通水泥路和通客车的行政村分别达到95%和92.6%。全年完成货运量182.7万吨,同比增长14.87%;公路货运周转量6031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2.3%;公路客运量234万人,同比增长82.8%;公路客运周转量612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1.1%。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县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847.6万元,同比增长30.2%;邮政业务总量完成516.88万元,同比增长27.9%;扩大了本地电话和移动电话覆盖面,全年新建10个通讯基站,7个山区乡镇有线电话全部开通,390个行政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为15.29部/百人。 旅游业迅猛发展。通过实施景区开发、服务提升、基础设施改善和宣传促销等四大工程,太行山大峡谷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明显提高。全年共接待游客31.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20万元,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分别较去年增长59%、33%和66%。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创下历史新高。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5155万元,同比增长17.0%,增收绝对额3648元;其中国税收入15845万元,同比增长1.6%;地税收入7501万元,同比增长68.6%;一般预算收入6569万元,同比增长26.5%;一般预算支出27307万元,同比增长22.0%。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2662万元,同比增长16.8%。其中企业存款13171万元,同比增长3.7%;储蓄存款138943万元,同比增长16.5%;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6013万元,同比增长21.8%;短期贷款达到92637万元,同比增长46.4%;现金收入合计达到425343万元,同比增长29.9%;商品销售收入达到13571万元,同比增长53.1%;储蓄存款收入达到277669万元,同比增长23.7%;税款收入达到12432万元,同比增长104.3%;现金支出441753万元,同比增长30.6%;工资性支出30192万元,同比增长43.2%;储蓄存款支出272369万元,同比增长19.3%。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推广成效显着。制订了全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认真实施重点成果项目推广,加快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对农业、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0%和45%。科技工作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表彰,全县有9个乡镇区被命名为长治市科普示范乡镇。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撤并学校30余所,新改(扩)建学校39所,完成了壶关一中科技楼和公寓楼、职教中心一期、成才中学整体搬迁、常平六轨制完全中学建设工程,常平中学投入使用,教育设施进一步改善,布局进一步优化。全面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为全县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为1.6万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1600名贫困寄宿制学生提供了生活补助。全县教育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文化艺术和广电事业成效显着。完善配套了县宣传文化青少年活动中心功能设施,开工建设了桥上、晋庄等乡镇宣传文化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活动,全县有线电视用户总量达到1.4万余户,有线电视节目总数达到37套。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加强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县医院综合病房楼、传染病房楼投入使用,乡镇卫生院“三建一改”和卫生所“三创一建”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效。积极开展全民义务健身活动,全年共有9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县体育协会达到16个,老年体育人口达到5万人,各类裁判员达到54名。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县城建设成效显着。今年以来我们围绕打造中国北方绿城,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县城,争创全国生态各县的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县城建设力度。建设了城南新区住宅楼、办公楼和公共绿地、休闲广场,新建住宅楼17栋6.1万平方米,完成了紫团大街北面拆迁、县宾馆西面拆迁、农修厂家属区商贸楼建设等旧城改造工程。大力开展文明卫生创建活动,净化了县城环境,规范了县城秩序,县城面貌焕然一新。被国家爱卫会授予国家卫生县城荣誉称号,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文明县城。 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完成污染治理项目9个,取缔大小不达标企业45家,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1.77%,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6.9%,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达到87.39%。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的轨道。认真落实“三统一”、“三落实”的计生措施,全面实现了各项奖励政策,初步构建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计划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全年出生率8.21‰,比上年下降0.85个千分点;死亡率5.65‰,比上年上升0.1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比上年下降0.9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县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1853万元,比上年增长4.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1258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36元。 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县下岗职工工资再就业率达到68%,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和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率年均达到100%,全年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38万元,全县共有1329户3152人纳入了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县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13个,床位312张。全县全年受灾面积23万亩,成灾面积18万亩,全年共发放救灾资金80万元,其中发放特困户和塌房补助资金5万元,救灾物资12万元,救灾粮食28.2万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