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阜宁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文广、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县文化馆(站)15个,建筑面积达1.06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1万册,电子阅览室席位数60个。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达到73个。有线电视频道31个,年末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27.4万户,同比增长21.9%,其中县城有线电视用户4.2万户,同比增长11.7%。数字电视用户3.6万户,同比增长29.5%。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0末全县共有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31个,床位1379张,卫生技术人员185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22人,注册护师(士)532人。完成103个省卫生厅资助的村卫生服务站新(改)建任务,改(扩)建益林、沟墩等6个中心镇卫生院,县医院城南分院正在紧张建设。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9.2%。 体育事业突飞猛进。全县举办县级运动会19次。竞技体育获得省级奖牌22枚,比上年增加7枚,其中金牌11枚,银牌8枚,铜牌3枚;获得市级奖牌39枚,比上年增加25枚,其中金牌10枚,银牌12枚,铜牌17枚。学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6%,其中优秀率为14%。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按照江苏沿海中等城市定位,逐步建成以射阳河为轴两岸对称发展的新老城区为主城区,开发区新城、澳洋新城为两翼的县城“一主两翼”城市发展新格局,2010我县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2亿元,着力实施城南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随着济南路、苏州路、南京路拓宽改造、射河南路西延等道路建成通车,城南新区建成七横九纵16条108公里主次干道路网;明达中学高中部、审判大厦、万源大厦、城南大厦A座和B座等一大批商业、住宅、学校、医院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初具雏形。在老城区实施了小区、市河、道路和市场“四大整治”工程,完成老城核心区20多条后街小巷整治和向阳路改造,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到2010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6.1平方公里,比上年提高6.5平方公里;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4.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6%,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富有成效。2010年,共投资2.5亿元治理环境污染,保持地表水主要河流苏北灌溉总渠、射阳河、通榆河、串场河水质基本在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县城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为99.7%;农村饮用水源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县城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县城烟控区、噪声达标区符合功能区要求。全县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3.2%。森林覆盖率达21.8%,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达到全面小康标准。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0.61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2.3%,主要污染物COD、SO2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年度目标之内。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适度增长。年末全县户籍总户数35.5万户,总人口109.4万人,比上年净增0.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8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14005人,出生率12.8‰,全年死亡人口为10451人,死亡率9.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5‰。城市化率达45.3%。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9.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384元,比上年增加42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71元,比上年增加16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01元,比上年增加977元;全县年末人均储蓄余额9472元,比上年增加1196元。全县恩格尔系数为39.4%,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达1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37.8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0年末全县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2%;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96.9%;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5.4%。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7610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7898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22.1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 注: 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各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工业规模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3.公报中部分指标为统计快报数,最终数据以《阜宁统计年鉴-2010》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