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阜宁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11-22 盐城市阜宁县统计局

201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奋战四年全面达小康,争先苏北跃进前八强”的总体目标,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跨越争先”的新时期阜宁精神,乘风乘势推进大变革,同心同德促进大发展,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镇区经济崛起,加速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加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工作,全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加速,高幅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7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97.94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65.34亿元,增长13.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343元,比上年增加4845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达到全面小康建设时序进度。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1.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已由上年的19.7:48.1:32.2调整为18.4:48.9:32.7。经济效益持续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8.22%,比上年提高2.17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建设加速推进。从总体上看,全县全面小康总体评价得分达到96.28分,比上年增加6.83分。从25个指标初步测算看,已有16个指标达标,有5个指标已达到时序进度要求,尚未达时序进度要求的有4项。比上年增加3个指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

民营经济取得明显进展。年末全县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0125家,注册资本248.24亿元,从业人员20.3万人,其中本年新增私营企业2835家,注册资本69.99亿元,从业人员3.57万人;年末实有个体工商户47142户,注册资本44.39亿元,从业人员5.12万人,其中本年新开业个体工商户23767户,注册资本37.49亿元,从业人员2.81万人。

城乡就业成绩显着。2010年全县共实现新增就业7500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00人;帮助25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组织创业培训500人;至2010年末城镇就业人员达11.34万人,其中,国有和城镇集体、股份制等单位就业人员4.9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全年全县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48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万人,至2010年底全县从业人员达4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5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年粮食总产88.31万吨,比上年增长0.4%,棉花总产242吨,油料总产1.8万吨,水果产量3.46万吨;全年造林面积1.06万亩,育苗面积1457亩;全年肉类总产量17.35万吨;全年水产品总产量7.07万吨。

高效规模农业势头迅猛。全县全年新增流转土地20.8万亩,累计流转60.66万亩,流转面积占总承包地面积的67.4%,比例列全省第一。全县高效农业总面积达59.6万亩,建成规模设施农业基地69个,露地千亩高效农业基地31个,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7.7万亩,累计16.3万亩,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获得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示范县称号。全县新建生态猪养殖发酵床面积23.5万平方米、新建万头生态猪场23个、累计达到71个,千头生态猪场178个、累计达到479个,年出栏生态猪81万头,生态猪养殖总量居全省第一,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生猪标准化示范县”。全县新增高效渔业面积1万亩,达到7.5万亩,高效渔业面积比重达到77.3%。

农业产业化效能不断提高。全年新上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及仓储物流项目8个,一批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农业龙头企业得到集群发展,累计培植农产品省级名牌8个、绿色品牌和有机品牌25个,“阜宁大米”获批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生态猪肉、绿色西瓜、有机大米“生态三宝”品牌效应不断放大。2010年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0个、土地股份合作社59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3家,累计分别达到650家、116家、22家。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9.1万户,入社率达42%。

农业机械化稳定增长。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7.26万千瓦,增长0.7%。大中型拖拉机1473台,增长11.4%;联合收割机1552台,农村用电量7.4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9%。

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大搞植树造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1.8%,达到和超过全面小康目标值。城乡水利建设进一步拓展,防洪、排涝、防旱、降渍等配套工程体系日趋完善。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益林镇东兴村建成国家级环境整治示范村。东沟、沟墩等8镇100个村进行了新农村的电气化改造。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4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57.98亿元,增长31.5%;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0.28亿元,增长43.9%;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1.88亿元,增长32.44%;私营企业294.60亿元,增长32.9%。完成工业增加值89.01亿元,增长15.6%。全年工业用电量15.89亿千瓦时,增长20.4%。

工业经济运行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9.77%,利税总额2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利润总额13.67亿元,增长45.03%。全县331家工业定报企业开票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2个,超10亿元企业有2个;入库税金超百万元企业达到99个,超千万元企业有7个。全年新增开票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6个,新增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个,新培植工业定报企业15个。拥有驰名商标1件,着名商标13件、知名商标33个,拥有省级名牌产品23个。

新特产业高速成长。2010年,全县8个特色产业(定报口径)实现开票销售51亿元、入库税金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3%和56.8%,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33.5%和28.7%,引领全县工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今年列市三个重点特色产业实现开票销售35.5亿元、入库税金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7%和129.8%,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23.4%和16%。风电装备产业实现开票销售5.4亿元,同比增长898%。粘胶纤维产业实现开票销售22亿元,同比增幅达75.5%。环保滤料产业实现开票销售8.1亿元,同比增幅达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