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1-12-28 苏州市张家港市统计局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城乡统筹取得实效。惠农举措扎实有效,发放惠农补贴1.11亿元。完成第七轮经济薄弱村帮扶,年内建成标准型厂房4.92万平方米、设施农业515亩,34个市级薄弱村实现村级可支配收入总额4391万元,增长13.9%,村级年可支配收入均超过100万元。新建为农服务社18家,累计132家。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开。明确城乡一体化建设三年任务,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市财政拨付启动资金2.7亿元。确定“9+11+X”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完成45个集中居住区修建性详规编制。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着力深化以村为经营主体的土地股份合作改革,新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入股土地4.03万亩、资金2.25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7家,累计207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分红总额增长10%。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快速回升。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60.66亿美元,位居全省县市第二,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出口99.55亿美元,增长53.1%;进口161.11亿美元,增长31.2%。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完成出口16.99亿美元,继续在全省外贸企业中保持领先地位。自营生产企业出口44.80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36.29亿美元。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张家港口岸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4803万吨,增长23.3%。

利用外资

招商引资再攀新高。新批三资企业105家,完成注册外资18.14亿美元,到账外资10.01亿美元,增长13.8%。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2个,注册外资合计16.73亿美元,占全市注册外资的92.2%。增资项目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全年新批增资项目48个,增加注册外资3.64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20%。服务业注册外资4.19亿美元,减少31.0%,占全市注册外资的23.1%。开发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二区一园”(保税区、张家港开发区和扬子江冶金工业园)的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分别占全市的84.8%和79.1%。

外经合作

对外合作继续领先。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7个,境外投资总额1.64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60亿美元,增长27.0%,连续在全省县市领先;新签境外工程劳务合同额2.6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5%和13%,继续在苏州市领先。

利用内资

利用内资稳定增长。全年共引进外地资本项目1479个,增长39.8%,注册资本54.61亿元,增长55.0%;完成投入工作量78.33亿元,增长18.5%。个私经济加快发展,新批私营企业3395家、个体工商户10263家,新增注册资本134.18亿元,增长70.8%,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

三、社会事业

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质量又有提升。节能减排全面完成。35个重点节能项目完成年度任务,49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稳定下降率达70%。深入实施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和环保“三三三”工程,完成COD和二氧化硫减排项目33个,削减率分别达5.05%和5.3%。首批30辆LNG清洁能源公交车投运。关停化工企业34家。保税区暨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我市成为唯一荣获首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的县级市。

科技进步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5%。科技创业园二期竣工投用,智能电力研究院启动建设,华东国际技术创新园成功落户。新增省“双创”人才和姑苏人才8名,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团队)36个、紧缺型高层次人才213名,培养高技能人才1500名。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3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0项。新建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服务平台48个,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49项。参与制订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8项,发明专利授权95件。注册商标数列苏州各市(区)第一,“凤凰水蜜桃”成为我市首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专利7147件,授权专利3049件。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38项,技术贸易成交额8248万元。

教育事业

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学校创建实现全覆盖。新教师招聘首次对市外硕士研究生开放,普通高考和职校对口单招本科录取率分别达82.3%和30.2%,继续领先苏州各市(区),职校技能大赛金牌数列全省第一。全市各类学校82个,在校学生11.55万人,毕业生2.76万人,专任教师7683人。

文化事业

群众文化蓬勃开展。“村村演”、千场电影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锡剧小戏《喜搬家》荣获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金奖。东山村遗址入选“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黄泗浦遗址入选“200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首届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等活动。凤凰镇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36个,容纳座席8843个;剧团2个,演出1425场次;群众文化事业明显提高,群众文化机构10个,组织文艺活动2164次;市级图书馆总藏量75.99万册,其中图书69.57万册。

卫生事业

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启动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九大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开展。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实际补偿率提高4.5个百分点,达48%。市、镇、村(社区)三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成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22个,其中医院有37个;卫生技术人员5901人,比上年末增加535人,其中医生2325人;卫生机构床位数5270张。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0.98岁,其中男性78.16岁,女性83.88岁。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9项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全市体育系统体育场(馆)达7个,举办运动会次14次。年内增加一级裁判员8人,二级裁判员28人;达到二级标准运动员13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35.25枚,在苏州市比赛中获得金牌107枚。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更趋优化。重点项目有力推进。道康宁有机硅、沙钢宽厚板二期、东华能源化工仓储二期等23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银河锂业碳酸锂、爱康太阳能、圣汇气体船用装备等22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45.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城镇投资210.57亿元,农村投资178.34亿元。总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275.58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服务业)投资170.00亿元,增长22.3%。工业完成投入275.5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为61.8%。房地产业投资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33.5%。个体私营投资197.88亿元,增长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