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相城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12-28 苏州市相城区统计局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年、“十二五”的规划年,也是相城区迎接建区十周年的喜庆年,更是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年。区委、区政府领导全区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四城建设”为目标,以“思想解放争机遇,重中之重争发展、又好又快争效率”为工作要求,以加快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稳定发展和加快转型相结合,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相结合,巩固优势和推进创新相结合,全区上下奋勇拼搏,创先争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一、经济运行

综合

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转型升级扎实有效推进。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仍是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200.23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9.43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3:55.7:41.0调整为2.9:55.6:4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由上年的82352元增加到96842元。

全区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06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税收收入增长34.7%,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6.8%、51.9%和51.7%。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9.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全区各级财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2.1%。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方式朝着“绿色农业、生物农业、市场农业”的方向加快转变。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4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小麦种植面积22316亩,油菜5419亩,水稻种植面积32367亩,良种覆盖率99%以上,水产养殖面积11万亩,出栏肉猪13.1万头、家禽44.43万羽,猪肉产量7860吨、禽肉产量666吨、牛奶产量20576吨,禽蛋产量463吨。生猪、家禽、奶牛等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8%、92%和100%。

全区新增现代农业示范区面积1.2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000亩、高效渔业面积7900亩。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68%,其中纳入市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86%。望亭迎湖优质水稻与新埂设施蔬果、黄埭新巷花木林果、阳澄湖消泾特种水产、度假区洋沟溇梨业示范基地等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典型。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科学,池塘连片,功能齐全,建设规模大、产业特色明、设施档次好、科技含量高,被评为市“十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并同中国海洋大学雷霁霖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

按照城乡一体化“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全面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全覆盖。今年全区95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村级可支配收入达5.80亿元,比去年增长15.0%,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有13个村。

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传统优势行业改造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50.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4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9%和23.5%。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工业产值258.9亿元,增长27.6%;外资工业产值319.3亿元,增长24.3%。重工业产值476.9亿元,轻工业产值26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7%和21.6%。

传统主导行业保持优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塑料制品业六大行业实现产值462.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0%。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7.0%。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5%。

经济效益高开趋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利税总额51.2亿元,增长17.5%,其中利润总额29.7亿元,增长25.9%;产品销售率达到99.0%。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建筑业稳步发展,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区63个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总额240.61亿元,施工面积达808.80万平方米,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3.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9.1%和9.1%。

交通运输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明显提速。新、改建道路55条,里程64.05公里,新、改建桥梁38座,新建公交候车亭67个,新辟线路3条,新增公交车20辆,调整公交线路2条。漕湖客运站和太平大学城客运站正式投入使用。50辆扩容出租车全部投放到位。完成苏州轻轨项目前期工作和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两条铁路后续工作。

国内贸易业

全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城乡流通网络加快完善,商贸中心区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62亿元,同比增长16.62%,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8.15亿元,同比增长15.7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47亿元,同比增长24.81%。

消费结构提档升级。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主要大类商品销售增长情况为: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48.8%;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增长46.0%;中西药品类增长34.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3.0%;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9.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4.6%。汽车、时尚消费品、高端科技产品更新换代产品成为消费热点。热销商品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60.0%,化妆品类增长41.4%,家电和音响器材类增长15.2%。商贸业稳步发展,大型超市、连锁超市等经营业态不断丰富,购物环境明显改善。专业市场保持健康发展,交易秩序不断规范,交易活跃。

金融业

金融存贷款均衡增长。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均衡适度增长,有效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01.38亿元、252.72亿元和471.04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27.8%、26.9%和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