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1-12-28 苏州市张家港市统计局

2010年,全市上下按照“比学先进标杆,决胜三大硬仗,推进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运行

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3.51亿元,现价增长14.4%,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17.77万元,按现行汇率折2.68万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则为1.96万美元。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1.94亿元,可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74.7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606.82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37%、60.79%和37.84%,二、三产业比重达98.63%。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36.42亿元,增长2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6.06亿元,增长10.5%。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1.0%、7.2%。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新增高效农业2.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26万亩,优质稻米、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新建高标准农田1.9万亩,新建国家、省级粮食高产万亩示范区3个,“三品”农产品占食用农产品面积达87%。新增土地规模经营4.2万亩,累计30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喜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28.07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21.94亿元,可比增长4.2%。油料总产量5659吨,减少21.7%;棉花总产量123吨。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2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9.64亿元,林业产值5.11亿元,牧业产值4.41亿元,渔业产值4.0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96亿元。

工业

工业生产运行良好。把决胜“三大硬仗”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加大引导、协调和保障力度,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41.47亿元,可比增长11.1%。完成工业总产值470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650.21亿元,增长19.0%;完成工业利税314.60亿元,工业利润220.96亿元。工业产销率达到98.6%;工业用电量222.81亿千瓦时,增长10.7%。冶金、纺织、机电、化工、粮油食品、建材等重点行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继续提高,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冶金占47.3%、纺织占18.4%、机电占11.8%、化工占8.7%、粮油食品占6.2%、建材占2.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指数达244.04%,高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37.61个百分点。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320家,其中超1000亿元的有1家,超200亿元的有1家,超100亿元的有4家,超50亿元的有4家,超30亿元的有4家,超10亿元的有33家。百家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43.65亿元、利税218.29亿元,分别增长22.3%和51%。沙钢集团继续位居中国民营企业之首,世界500强位次前移29位,列第415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食用植物油95.09万吨,比上年减少8.9%;黄酒5.06万千升,增长4.3%;布23327万米,增长12.4%;服装13207万件,增长20.2%;纯碱60.36万吨,增长12.3%;化学农药5427吨,增长3.2%;水泥400.82万吨,减少2.8%;玻璃3039.79万重箱,减少9.8%;成品钢材2739.27万吨,增长26.1%;铜材4.58万吨,减少16.1%。

建筑业

建筑行业持续发展。行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着提升。本市资质内的建筑企业118家,比上年增加1家,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95.72亿元,增长16.0%。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047.23万平方米,增长22.2%。竣工面积448.78万平方米,减少1.3%。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锡张高速顺利通车,张杨公路改造如期完工,苏虞张快速通道工程正式启动,沪通、沿江城际、通苏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抓紧进行,泗杨路、港城大道等11项新建和改造工程按时完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全面启用,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全市公交营运汽车达650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5326万人次。机动车辆较快增长,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27.12万辆,其中汽车14.09万辆,比上年增长19.4%,全年新增私牌汽车1.97万辆,比上年增长20.9%,年底全市私牌汽车保有量达11.38万辆。口岸发展继续领先。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运量112.4万标箱,分别增长33.4%和29.2%。完成海关税收170亿元。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978万元,比上年增长8.8%。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5441万元,增长2.9%。电信电话用户38.60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8.7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4.26万户,小灵通用户5.5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0万户,比上年增长15.7%。主线普及率每百人80线。电信ADSL宽带网用户达18.53万户,增长34.3%;LAN用户达8203户,增长28.2%。

国内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在一系列“拓市场”政策的刺激下,汽车、家电等商品持续旺销,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增势喜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城镇229.38亿元,农村38.48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和零售业233.28亿元,住宿业和餐饮业34.58亿元。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中,干鲜果品类、蔬菜类、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53.5%、44.6%、34.7%、31%和26%。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动了商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全年商品市场实现成交额1722.64亿元,增长139.1%,其中生产资料市场为1614.79亿元,增长156.9%。其中,冶金物流中心钢铁市场、保税区化工品原料市场、保税区纺织原料市场成交额分别达到950.96亿元、302.46亿元和188.44亿元。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稳健运行。金融业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68.85亿元,贷款余额1352.21亿元,分别增长19.4%和18.1%。存款中,居民储蓄余额601.33亿元,增长14.3%。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04.16亿元,增长18.1%。全年保费收入24.16亿元,增长26.4%,其中财产险8.37亿元,增长28.3%;人寿险15.79亿元,增长25.4%。新增上市企业3家,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3家、创投风投公司5家,年末全市证券开户数14.99万户,增长4.5%,全年股票成交金额1625.27亿元,减少15.0%。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规模扩大。国家一系列房产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7亿元,增长18.8%。商品房施工面积576.6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9.66万平方米。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78.94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销售面积13.06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65.8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60.10亿元。其中现房销售额8.26亿元;期房销售额51.8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