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相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全区新发展私营企业1343户,注册资金45.08亿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077户,资金数额3.50亿元。目前,全区共有私营企业9370户,注册资金总额251.05亿元;个体工商户30253户,注册资金14.49亿元。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49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2.7%,实现工业总产值296.27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7%。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83.6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5.7%。 对内对外开放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多次赴北京、广州、香港和东南亚等地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开展了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房地产等专题招商。密切关注国企产业布点动态,加强了与航空产业集团、汽车零部件集团等国有公司的对接,成功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7个,新增注册外资5.15亿美元、实际到帐2.20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379个,比上年增长31.1%,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29.86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实际到帐资金30.17亿元,比上年增长39.6%。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引进注册资本超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13个,超亿元的内资项目8个。对外贸易企稳回升,完成进出口总额24.84亿美元。外经合作取得新突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2家。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全区以落实科技扶持政策,营造科技发展环境,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抓手,夯实创新型经济发展基础,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1个、省级37个。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4只。建成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各有1人入选“省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新增市知名商标4个、市名牌产品17个。全年申请专利1709件,其中发明专利138件,授权专利843件,其中发明专利37件。 教育事业 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学校基建投入达5亿多元,陆慕高中、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区建成投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录取率达89.9%、中考优秀率增加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4.7%。重视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公办学校对外来务工子女吸纳率达70.2%。顺利通过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验收。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建成“农家书屋”101家,实现村(社区)级全覆盖。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复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顺利完成,全区共发现新文物点59处。我区运动员张浙慧获得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柔道女子78公斤级金牌,实现我区体育竞技成绩历史性突破。地方志工作有序推进,编纂了历史图集《相城记忆》,太平、黄桥、黄埭镇志出版发行。开播了《今日相城》电视、广播新闻栏目。评选产生了相城区城市标志。 卫生事业长足进步。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断巩固,人均参保额增至320元,参保率达99.9%,参保农民实现刷卡看病。我区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服务示范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母婴阳光”工程全面实施。积极实施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零增长。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联动工作得到巩固,基金征缴额同比增长27%;“农保”转“城保”工作有序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城镇老年居民养老金分别人均月增141元、30元。住房保障工作稳步推进。落实廉租房3000平方米、补贴资金256万元、经济适用房1万平方米。弱势群体生活有效改善。全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提高150元;区残疾人活动中心建成启用,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10所、社区残疾人康复室98个。年内共为各类帮扶对象发放补助金、优待金5700万元。物价调控目标执行情况良好。社区建设成效显着。新建城区社区4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8个,创建特色社区12个。元和街道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北桥街道灵峰村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学习典型;开发区泰元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四、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以重大项目、实事工程为抓手,着力扩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民生工程以及新兴产业的投入,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国有制经济完成投资4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7%;私营个体投资83.68亿元,增长0.3%。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13亿元,增长756.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0.91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0.18亿元,增长14.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4.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区实事工程完成良好。组织实施了广济路北延、区污水处理三年工程、万亩城市森林公园、区职业教育中心、区人民医院扩建、黄埭人民医院迁建、社区卫生标准化建设、区残疾人托养康复进社区、充分就业三年工程、经济适用房、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网络、阳澄湖水质监测系统建设等12项实事工程,各项工程按照年度目标已基本完成。同时,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了17项“群众得实惠”实事项目,目前正按计划顺利推进。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子政务网络先行以ADSL宽带模式接通全区114个农村和社区,并和外来人口网络在区级网络层次实现合并,为下一步电子政务网络光纤整合创造一定的基础。通过电子政务网络传输电子公文累计18005份,其中接收市级、区级来文17098份,区内发文907份,门户网站栏目信息更新1617条,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众监督互动栏目收到市民有效投诉、建议和咨询2907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水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加强。城西、漕湖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潘阳、东桥污水处理厂完成升级改造;新建污水提升泵站4座、污水管网100公里。62个农村集中居住点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基本完成。全面完成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建成阳澄湖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加强了黄桥电镀、线路板行业的水污染专项治理,企业数由143家压缩为65家,实现企业数、污水排放量“双降”目标。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新成效。培育循环经济试点企业3家,23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节能降耗工作继续深化,实施节能技改项目57个,节约标准煤2.8万吨。全区完成COD减排量2000吨、SO2减排量8000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资源得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开展土地复垦整理,北桥土地整理项目基本完成,净增耕地532亩。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规划通过省级评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