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相城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2-28 苏州市相城区统计局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按照上级部署,认真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各项准备工作,顺利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实施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制改革。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成立了区创投公司。加快融资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区城建公司、水务公司和交建公司。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加强了对拟上市企业的指导和服务,罗普斯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已上报国家证监会待发审委过会。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取得新进展,新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专业经济组织7家,社区股份合作社运作不断规范,阳澄湖镇莲花蟹业合作社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四有”示范合作社。启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阳澄湖镇高效渔业区、渭塘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开发区被确定为改革试点单位。农村小额贷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对内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多次组织赴广东、东南亚、深圳、北京等地的专题招商活动,成功引进了迅域国际物流、骏宝行汽车、华测检测、点通物流等大项目,恒相房产、应华精密表面处理、苏州富顺鸿电子增资超千万美元。举行了“金秋十月·相约相城”漕湖产业园投资环境现场推介会,签订1.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和40亿元内资投资意向。建成了苏州商检局相城办事处,建立了区服务外包基地。全年新批外资项目65个,新增注册外资8.03亿美元,增长12.9%,实际利用外资3.72亿美元,增长15.5%;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外贸出口平稳增长,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28.05亿美元,增长16.1%,其中:出口18.40亿美元,增长22.1%。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新批私营企业1209家,个体工商户7742户,新增注册资金29.66亿元。2008年末,私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发展到8511户,注册资金199.49亿元;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户数发展到26625户,注册资金11.94亿元,从业人员分别达到16.54万人和5.52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4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5%。全年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工业产值525.31亿元,增长19.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8.9%;私营个体经济上缴“两税”12.82亿元,增长26.8%,占全区入库“两税”的56.2%,上缴地方各税8.89亿元,增长24.8%,占全区入库地税的56.4%。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全区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项、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业)专项1项、省高新技术产品13只及25家省民营科技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省测评复审认定,列入市级科技项目128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申请专利1321件,其中发明专利80件,授权专利489件,其中发明专利85件。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江苏省名牌产品4只,苏州市名牌产品37只,目前全区共有中国名牌1只、国家免检产品4只、省名牌产品9只、苏州市名牌产品69只。

教育事业

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全区100%的独立建制小学和初中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所,撤并村小8所;加强了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全面实施了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全区本科进线率比去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中考合格率提高4个百分点。继续大力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易地新建的陆慕高级中学工程基本完工,迁建相城区御窑小学已正式使用,独立建制,将原阳澄湖中学与原湘城中学合并办学,合并后学校命名为“阳澄湖中学”,望亭中学争取成功创建三星级普通高中,黄桥实验小学分校和北桥石桥小学被评为“苏州市示范村小”,黄桥中学等4所学校被授予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初中称号(我区现共有9所),黄埭中心小学等3所小学被授予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称号(我区现共有9所)。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长足进步。新增文化基础设施面积15000平方米,全面实施了“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新增健身工程(点)66个,成功举办了相城区第二届全民运动会和文化艺术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新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5处。全面启动地方志编纂工作,到年底基本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渭塘镇创建成国家级卫生镇,其6个村创建为省级卫生村;渭塘、黄桥、阳澄湖、太平等地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苏州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望亭镇获得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江苏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平台基本建成;全区投入1560万元对全区45周岁以上本地居民约13万人实行了免费健康体检;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出生缺陷率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30%。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联动得到巩固;全面推进“农保”转“城保”工作,21万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农保参保缴费人数达4.6万人,按月享受农保待遇的老年农民达2.51万人。启动了“充分就业三年工程”,重点对“零就业”家庭、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援助,年内共组织劳动力就业前指导培训近1.2万人次,举办招聘活动52期,新增就业岗位1.1万个,实现再就业近千人。着力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350元和230元;困难群众价格补贴及时到位;建成“慈善爱心超市”10家,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每月每户享受20~60元慈善购物券;建立特困人员帮扶机制,共为各类帮扶对象发放补助金、优待金近4000万元。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2个。实现“968895”便民服务热线全覆盖,受理居民求助2.7万件,满意率达98.2%。关爱残疾人事业,启动区残疾人活动中心建设,建立了区首个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双拥优抚工作得到加强。

四、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呈高开低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02亿元,增长10.2%。从产业看,第三产业投资达到87.53亿元,增长13.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4.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4.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达到74.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45.7%。政府实事工程完成良好,中心商贸城配套工程(一期)、市民服务中心、区教育中心、农村危桥改造工程、盛泽湖湿地生态公园、227省道分流线北延绿化示范工程、花卉植物园、三个11万伏输变电工程、公交首末场站工程等9个实事工程项目,基本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建设任务。招商载体加快建设,中心商贸城道路、桥梁、河道等工程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