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济宁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 (2012年2月24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困难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主题主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突出创新,抢抓发展机遇,扎实做好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发展稳健向好。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96.7亿元(注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注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1.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535.9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009.6亿元,增长10.2%。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5.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88.1亿元,增长19.4%;金融业增加值73.2亿元,增长17.5%;房地产业增加值63.4亿元,增长4.4%。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3.7%、64.1%和32.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1:53.0:34.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8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3572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5533美元),比上年增加416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1%。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种植业218.0亿元,增长3.0%;林业4.9亿元,增长1.1%;牧业97.4亿元,增长3.2%;渔业21.8亿元,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9.0亿元,增长6.2%。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2.1:1.4:27.7:6.2:2.6。 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增加。粮食播种面积1030.0万亩,比上年增加36.6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70.1万亩,比上年减少35.5万亩,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64:36。蔬菜瓜果面积349.8万亩,减少21.1万亩。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连续八年增产,粮食总产487.2万吨,比上年增长4.8%,单产达到473公斤/亩,增长1.1%,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其中,夏粮236.2万吨,增长1.6%,秋粮251.0万吨,增长8.0%。棉花产量12.7万吨,减少7.3%。油料产量21.7万吨,减少5.6%。水果产量28.0万吨,减少1.1%。肉类产量79.5万吨,增长3.6%。禽蛋产量58.2万吨,增长3.5%。奶产量13.9万吨,与上年持平。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增造林面积18.7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达到28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8.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水产养殖面积81.9万亩,增长17.2%。水产品产量37.2万吨,增长7.5%。 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84万千瓦,增长5%;农用拖拉机11.2万台,增长1%;农用汽车2.1万辆,增长2%;联合收割机2.5万台,增长7%。小麦机播面积506.7万亩,小麦机收面积520.2万亩,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9%。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5.8万吨,减少1.8%。农村用电量14.0亿千瓦时,增长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61.7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95.2%。机电井达到13.6万眼,其中已配套12.1万眼,配套率达到88.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年初的1333家发展到1411家,增加78家,工业增加值(注3)同比增长13.8%。其中,制造业增长11.3%,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56.1%;采掘业增长17.1%,占35.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0%,占8.7%。国有企业增长24.2%,集体企业下降27.4%,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1.9%,股份制企业增长14.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4.1%。轻工业增长11.5%,重工业增长14.6%,轻重工业比例为23.9:76.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产值751.0亿元,增长29.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4%,比年初提高1.2个百分点。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能源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高出全部工业增幅0.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7.4%,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质量效益稳步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76.1亿元,增长20.5%;利税516.8亿元,增长10.1%;其中利润328.8亿元,增长9.9%;亏损面为5.5%,上升1.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0.6亿元,增长28.8%。总资产贡献率15.3%,下降1.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0.6%,下降22.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1.8%,提高2.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5次,降低0.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24.6万元/人,增长9.9%;产品销售率98.2%,提升0.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4.1%,提高2.2个百分点。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67家,减少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42.8亿元,增长18.4%;实现利税22.4亿元,增长2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6亿元,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注4)完成1391.7亿元,增长20.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46.7亿元,增长22.9%。 投资结构更加优化。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6.1亿元,增长5.7%,占比为1.9%,同比减少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691.3亿元,增长18.5%,占比为49.7%,同比减少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674.2亿元,增长23.6%,占比为48.4%,同比提高6.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结构逐步协调。在建项目3123个,新开工建设项目1990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81个,竣工项目1822个。 在工业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598.7亿元,增长20.1%,占工业投资的43.0%。部分优势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其中,机械电子工业投资245.2亿元,增长22.1%;医药制造业投资22.2亿元,增长32.5%。“双高一资”产业投资增幅放缓或下降,其中,煤炭工业投资26.3亿元,下降18.4%;电力工业投资23.9亿元,下降24.5%。纺织工业投资32.5亿元,增长12.5%;化学工业投资29.7亿元,下降5.9%,造纸业投资29.1亿元,下降16.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66.0亿元,增长35.6%,占工业投资的25.3%,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在服务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47.8亿元,增长28.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投资72.9亿元,增长22.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52.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