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年我区中考合格率达到99.1%,继续位列全市前茅。高考一本上线率达到23.1%,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共1130人,上线率为64.2%。应届高中毕业生实际录取本科(含艺体类)人数为1245人,占73.7%。嘉定一中、二中本科上线率分别达到96.6%和89.8%。 十二、科学技术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区科技企业成功申报(立项)国家和上海市科技项目273个,同比增加24.6%,获得国家和市级资助8626万元,同比增加54%。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16家企业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新增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在孵化企业152家。10家企业被评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15家。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9家,市、区二级专利示范企业33家。 全年专利申请总量4077件,专利授权总量2627件。技术合同登记数达到471项,成交额1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0%和8.6%。创新服务实现了“一门式”受理,指导企业项目申报5463次。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中科院及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持续深化。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区落户嘉定,电动汽车试乘试驾中心落成营运。上海物联网中心一期工程正式启用,规模5亿元的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基金已经设立,吸引和培育了100多家物联网技术研发和服务企业。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的钠硫储能电池项目将正式投产,太阳能涂膜材料产业化项目开始试生产。中电科信息产业园正式签约落户。张江高新区嘉定园成功扩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扩大到18.7平方公里。成功举办首届上海嘉定科技博览会,121家科技企业发布205项高新技术成果和需求。 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参与总人数达到7万余人次。嘉定镇街道、真新街道被评为“2010年市科普示范街道”,嘉定农业园区被命名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 十三、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嘉定示范区建设有力推进。环境实时监测、智慧社区首批试点项目基本建成并在嘉定新城投入使用,智能公交等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新建信息管线约530孔公里,“无线城市”开通基站12个,活动用户数31301人,平均每天用户登陆3089人,每小时在线用户数近360人。 政府信息工作持续进行。年内正式上线区城市综合管理联勤工作信息平台。新建信息管线534孔公里,完成13个二级节点的大对数光纤铺设、12个街镇的二级电子政务机房改造,9个街镇完成了下属村、居委、镇管企业305个三级单位的光纤接入,全区形成了1个中心、1个备份中心、15个二级节点、400个三级节点的网络格局。“上海嘉定”门户网站成功改版,先后被评为“用户体验优秀奖”、“全市百家优秀网站”和“全国优秀英文网站”。年内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条目1460条。 十四、文化、广播和电视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文化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高质量开展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社区文化展演月”,“全民读书月”等活动。全区共组织各类文艺活动2293场,参与群众71.3万人次。 至年末,全区共有区、镇公共图书馆(室)13个,藏书106万册,比去年增长10.2%,其中区图书馆藏书64万册,年内新购图书13万册,新办读者证4947张,续证8251张;读者到馆数48.8万人次。新华书店门市部4个。区、镇文化馆(站)13个;影剧院6个,比上年增加4个,座位数5274个,是上年的2.6倍。区广播电视台全年制作电视节目时间1916.3小时,电视栏目七档。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时间14小时。年内共播发新闻4869条。主打栏目《嘉定新闻》播出新闻2850条,被上海电视台录用稿件461条。 十五、卫生和体育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9个,其中区级医疗机构7个,病床3088张。区内卫生技术人员4830人,其中执业医师1859人,执业助理医师259人,注册护士1915人。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分中心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7家,市级标准化村卫生室92家。全年完成诊疗762.3万人次,出院6.3万人次,区级医院施行手术2.1万人次。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总人次为302.1万,同比增长4.7%。门诊量占公立医疗机构总业务量的比例达46.3%。 年内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16个,签约居民达3554户,9507人次。全年预约门诊4591人次,双向转诊373人次,开展健康教育9236人次,健康诊断3251人次。年内享受门急诊诊疗费减免共有284.7万人次,减免费用共1904.1万元。实施药品零差率的基本药物累计支出18773万元,人均优惠10.7元。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体育产业收入10258.1万元。年内,我区共承办、参加市级及以上比赛、活动101次,参与人数16055人;组织开展各类区级赛事、活动142次,73489人次参与;组织开展镇级赛事、活动及培训378次,参与活动总人次为65998人。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区拥有各类体育场地1374片,总面积202万平方米。新建8条百姓健身步道、2个百姓健身房、2个百姓游泳池。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目前我区拥有各类健身团队500多支,人数达到近万人,培育形成了拔河、风筝、柔力球、门球、太极拳、练功十八法等一批各具地域特色和项目水平的一镇一品项目。同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节、社区健身大会、节假日等节点群体活动。 十六、人口、人民生活及就业 至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50.6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86.0万人。全区户籍人口56.2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女性28.2万人、非农人口47.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634人,出生率为6.5‰,其中女性1745人。死亡人口4428人,死亡率为7.9‰,自然增长率为-1.4‰。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9764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7388元,比上年增长13.9%。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6.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0%。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3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7.3平方米。 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创业政策和就业援助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9005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104名,全年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94人、“零就业家庭”成员6人,实现100%安置。“万人”就业项目115个、实际上岗人数8131人;“千人”、“百人”项目32个,从业人员2974人;当年扶持创业型组织641家,从业人员739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900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控制指标7240人以内。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年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69398人次的求职者提供求职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126人次提供专门职业指导。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8262人,职业技能鉴定28455人,完成了16121个外来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全区现有114家见习基地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青年见习后就业率达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