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511个,其中,城镇施工项目1250个,农村非农户施工项目261个。本年新开工项目1170个,增长22.8%,占施工项目的77.4%。亿元以上项目213个,比上年增加39个,共完成投资340.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1%。双峰寺水库工程奠基,总投资23.6亿元的北汽福田发动机部件制造项目落户承德,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滦电六期等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大项目投资有力地拉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与全省平均增速持平。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220.43亿元,增长17.9%;乡村实现零售额83.45亿元,增长17.3%。从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5.4亿元,增长29.4%;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08.6亿元,增长14.4%;住宿业实现零售额3.3亿元,增长20.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5亿元,增长16.5%。 各类商品零售额增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63.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50.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7.8%,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8.4%,石油制品类增长32.7%,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29.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3.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7%,化妆品类增长20%,汽车类增长15.9%,日用品类增长12%。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利用外资到位率低。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695万美元,同比下降43.5%。其中直接利用外资5235万美元,下降25.2%。年末实有三资企业123家。全年新批三资企业6家,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个,合同总金额24400万美元,下降18.3%,其中合同外资额9080万美元,下降47%。 进、出口下降。受国际市场疲软影响,全年进出口总值1882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1%。其中,进口总值2610万美元,下降69.1%;出口总值16216万美元,下降30.8%。 旅游业高速增长。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69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境内游客1667.6万人次,境外游客31.2万人次,分别增长30.1%、2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6亿元,增长41.5%,其中,接待境外游客收入11075.1万美元,增长40.5%。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 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到19027公里,比上年增加223公里;承秦高速市区至板城段建成通车,至此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5公里;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71.99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6397万吨,比上年增长22.9%,公路货运周转量139.43亿吨公里,增长28.1%;公路客运量4806.7万人,增长6.1%,公路客运周转量27.42亿人公里,增长25.1%;完成“村村通工程”300公里,全市行政村通达率达到98%。京沈客专承德段完成可研阶段工作;承张高速奠基,承赤高速、张唐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单塔子至大栅子15.9公里一级路列为承张高速连接线;承德民用机场试验段建设扎实推进。 邮政、通讯能力提高。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512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1.25亿元,增长15.31%。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7.74万户,下降8.33%。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261.35万户,增长7.11%。国际互联网接入用户29.07万户,增长7.67%。 八、金融和保险业 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193.4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64.62亿元,增长16.33%;企业存款余额达217.76亿元,下降3.86%。各项贷款余额达853.5亿元,增长11.4%。其中,个人贷款余额达265.23亿元,增长17.52%;单位贷款余额达537.94亿元,增长11.83%。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3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02亿元,寿险保费收入23.60亿元,分别增长17.91%、9.18%。给付赔款5.08亿元,下降29.06%,其中,财产险给付赔款4.69亿元,增长9.86%,寿险给付赔款0.38亿元,下降86.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扎实推进。全市积极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申报材料通过科技部专家评审。首次承担了《钒系列合金材料高效制备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华北地区黄芩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等“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个。认定了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增幅超过20%。全年共组织申报国家及省科技计划项目18项,已到位国家及省资金支持1719万元。国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有钒钛生产企业1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累计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6项,申请国家专利64项,授权专利30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达到6个。 教育事业平稳发展。2011学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不含石油高专和医学院),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所,普通中学147所,小学639所,幼儿园84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招生1.73万人,在校生人数4.95万人,毕业生1.34万人;普通中学共招生5.69万人,在校生人数17.65万人,毕业生6.09万人;小学共招生4.73万人,在校生23.87万人,毕业生3.52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0.65万人,比上年增长6.18%。 十、文化和卫生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文化馆9个,文化站215个,图书馆10个,剧场、影剧院5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发射功率34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94.14%;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发射功率23.03千瓦,电视覆盖率96.52%;有线电视用户数达52.03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41.64%。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全市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44%,人均筹资水平达到230元,封顶线提高到6万元;加强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全市设243个预防接种门诊,以县为单位儿童规划内疫苗接种率为99.62%,碘盐覆盖率达到99.39%;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显着提高,新生儿筛查率达到88.76%,高危孕妇专案管理率和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都达到了100%,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降至零;强化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今年新建和改扩建村卫生室154所,共有2296个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5%。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增加。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347.32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11.16万人,增长3.32%,年平均增长率为0.33%。其中,男性人口178.29万人,占51.33%,女性人口169.03万人,占48.67%;出生人口4.4万人,出生率12.75‰,死亡人口2.4万人,死亡率6.99‰;人口自然增长率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