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037.6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7.6元,增长13.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11200.9元,增长10.6%,拉动家庭总收入增长6.6%,家庭经营净收入人均2075.1元,增长181.2%,拉动家庭总收入增长8.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02.6元,增长14.9%。其中,居民用于食品消费4402.35元,增长20.7%,占消费支出比重为40.3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63.49元,增长18.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921.46元,增长11.6%;居住支出1234.65元,增长8.9%;交通和通讯支出828.91元,下降11.4%。 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35元,比上年增加553元,增长12.6%,增速低于全省6.9个百分点。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322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三分之二,增长26.7%,是决定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84元,增长35.7%。 社会保障能力提高。年末全市有25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82万人。新农保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参保农民159.4万人,参保率达97.4%,为32.97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发放养老金1.32亿元,发放率100%。社会救济总人数达26.28万人,比去年增加1.23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2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02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累计投入救灾救济资金2614万元,安排口粮救济款1719.9万元,发放救灾粮2652吨,发放救灾衣被13.2万件,重建和恢复灾民住房2565间,全市共救济灾民54.5万人次;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现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83所,床位15001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5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55%;医疗救助面逐步扩大,全市城市医疗救助累计支出资金1427万元,共救助2.77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累计支出资金3713万元,共救助13.25万人次;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1个,总床位数1.62万张;扶贫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有397个贫困村纳入到省“十二五”规划,年内落实财政扶贫资金1.16亿元,以工代赈资金4269万元,融通金融贷款3.5亿元,行业部门投入3.6亿元,年内使3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城市建设“五大工程”,实施城建项目844个,完成投资409亿元,其中市中心区265个,完成投资184亿元。实施了头道沟双向隧道、铁路北山道路等工程;改造了桃李街、南兴隆等百条街巷;启动了安定里和两宫门停车场建设,新增和更新公交车110辆;新城集中供热、北区调峰热源厂技改工程投入使用,中心区供热普及率达到72%,供热面积达到9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98万平方米;煤制天然气入市管网完成34公里,市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9.36%;1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部投入运行;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9.41%,比上年提高0.77个百分点。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49天,比上年增加了2天,位居全省最优行列,创历史新高;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级天数达到182天,比上年增加了4天;全市7条河流26个监测断面,84.6%的断面水质达到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较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 注:1、公报公布的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涉及指标增速均为同口径增速。 4、公报中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中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