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积极抢抓“两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经济政策,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运行,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81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8.07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72.29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7.22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02:54.61:35.37调整为9.80:53.49:36.71,服务业占比提升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48326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482美元),增长10.9%。 市场物价高位回落,通胀压力明显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倒V型”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消费品价格上涨3.9%。工业生产者价格高位回落,购销价格“剪刀差”基本消除。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1%。全年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8%。 民营经济发展活跃。民营经济实交税金147.28亿元,增长28.1%,占全部税收的66.9%,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截至年末,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31万户,从业人员13.86万人,注册资金22.50亿元,分别增长2.1%、7.0%和38.0%;私营企业发展到1.88万户,从业人员27.27万人,注册资金950.42亿元,分别增长27.9%、28.1%和48.2%。 电力保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4座,变电总容量599.22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1149公里,电网最高负荷211.4万千瓦,最大日供电量3972万千瓦时。形成以500千伏滨州变电站为支撑、13座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供电网络。全年投产35千伏及以上线路243公里,变电容量152万千伏安,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25起,死亡148人,分别下降24.1%和10.9%,全年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0.08,下降23.9%,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十年实现“双下降”。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6.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业总产值186.67亿元,林业总产值5.81亿元,牧业总产值104.77亿元,渔业总产值37.5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1.71亿元,分别增长3.5%、10.0%、5.9%、8.5%和16.2%。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粮食产量连续九年实现增产,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棉花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种植面积199.33万亩,增长6.0%;总产量15.71万吨,增长18.8%;单产78.80公斤/亩,增长12.1%。蔬菜面积49.95万亩,减少0.2%;总产量184.59万吨,增长3.3%。水果总产量112.85万吨,增长9.3%。 林业生产创佳绩。合格造林18.91万亩,完成绿色通道1351.83公里,新建农田林网23.55万亩,四旁植树472.45万株,育苗面积3.22万亩,木材产量43.34万立方米。美国白蛾得到有效控制,湿地修复与保护工程顺利推进。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增长。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45.41万吨,增长9.1%,禽蛋产量23.92万吨,增长10.2%,奶类产量13.27万吨,增长5.2%。渔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市水产品总产量39.17万吨,增长9.9%。名特优规模不断壮大,对虾养殖面积60万亩、海参养殖面积4万亩、工厂化名贵鱼类10.1万立方水体、海参育苗水体突破10万立方水体,创全省海参育苗最好水平。 农机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农机总动力567.91万千瓦,增长4.0%,农机总值达到30.1亿元,增长5.5%。农机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总数达163家,其中达到省办“五化”标准的33家,实现农机跨区作业收入1.5亿元。全年完成小麦保护性耕作101.6万亩,覆盖率近30%,完成机械深松整地61.3万亩,玉米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棉花收获机械化试验成功。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71家。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80万亩,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27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2个,绿色食品认证151个,有机食品认证42个。 水利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8.2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648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7.5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52.6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52.1万亩,建成标准化方田11万亩,新增蓄水能力4500万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全年引蓄黄河水12亿立方米,为全年粮棉大丰收奠定基础。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提升,解决和改善了13.78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显着增强,疏浚河道66公里,防潮堤衬砌加固8.3公里,投资2.9亿元,顺利实施南海扩建工程、北海水库工程。新申请并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处,省级水利风景区3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810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高出全省平均1.9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5位。其中,轻工业增长12.0%,重工业增长21.0%。规模以下工业稳步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394.5亿元,增长13.4%,增速列全省第7位。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达102.01%,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按新口径计算的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1.02亿元,增长3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3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8.93%,比年初提高3.5个百分点,占比居全省第13位。 工业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78.04亿元,增长32.8%,实现利润238.55亿元,增长18.5%;利税362.80亿元,增长1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72.35%,同比提升14.6个百分点。四大支柱行业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业增加值增长12.8%,实现利润104.09亿元,增长14.2%;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6%,实现利润28.2亿元,增长3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3%,实现利润24.35亿元,增长53.6%;石油加工炼焦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实现利润14.55亿元,下降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