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2-02-24 滨州市统计局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显着增强。全市各类卫生机构1950个,其中医院71个,卫生院78个。卫生技术人员2.0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954人,注册护士6569人。卫生机构床位1.89万张,其中医院1.26万张。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人,增长11.4%,万人拥有床位数50张,增长10.4%。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参合农民301.7万人,参合率达100%,新农合门诊平均补偿比38.6%,住院平均补偿比49.3%。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调度急救车辆3.59万辆次,救治病人3.05万例。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提出各类监督意见930条,罚款26.15万元。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滨州市再次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体育事业实现历史新跨越。竞技体育保持良好态势,在国际比赛中,滨州市运动员获得9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在全国比赛中,滨州市运动员获得11枚金牌、12枚银牌、5枚铜牌;在全省比赛中,滨州市运动员获得78枚金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年开展各类赛事活动1000余项次,参加人数达100余万人次,争取资金500余万元,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进一步完善。四个县区相继建成县级全民健身中心,10个乡镇建成了全民健身中心和健身广场,8个社区建成了健身苑,100个全市生态文明示范村配套安装了体育健身设施。体彩销售再创历史新高,全年销量达4.83亿元,增长167%,增幅居全省第一。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管理实现新跨越。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8亿元,增长32.7%。新增道路面积491万m2,绿地408公顷,排水管道长度510公里,其中污水管网243公里,新增供热面积425万m2。用气普及率和用水普及率均达到100%。路网框架进一步完善,渤海十六路南北延,黄河一路、十一路等道路工程相继通车。绿化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长江二路、黄河三路、渤海十二路、黄河十一路等道路绿化,建成了文化广场、杏檀广场、白求恩广场、财源绿地、月宫西及情人岛绿化等一批广场绿地和景观绿化,蒲湖景区一期改造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新立河城区段雨污分流成效明显,流域内358家排水单位已有294家整改验收合格,为彻底整治新立河污染奠定了坚实基础。渤海七路、黄河一路改造顺利完工,极大地提高了城市防汛能力。市区路灯总数达2.81万盏,总线路285公里,好灯率和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园林绿化养护面积446.71万㎡,城区绿地率达3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17平方米。城区环卫保洁面积达858万㎡,其中路面保洁面积达813万㎡,水面保洁面积达45万㎡,机械化清扫率达61%以上。

积极推进总量减排。“十一五”COD、SO2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3.2%、115.2%。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59.7%,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均提升到一级A,河流水质持续改善,19条重点河流29个监控断面,COD、氨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7.1%、30.8%,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生态建设成绩显着,2个县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4个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命名,7个乡镇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命名;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调整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准。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建成,已覆盖96家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15个空气自动站、10家城镇污水处理厂、16个河流出入境断面及饮用水源地。积极建立和完善风险源档案,对全市44家放射源使用单位的381枚放射源实施了规范化管理。严格环境执法,累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28起,依法清理取缔土(小)企业231家。

十二、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0元,增长14.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808元,增长12.6%,其中,食品支出4273元,增长13.0%。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9%,与上年基本持平。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6.8平方米,增加1.9平方米。

2011年末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消费品名称 单位 数量 消费品名称 单位 数量

摩托车 辆 23 照相机 架 65

助力车 辆 100 钢琴 架 4

家用汽车 辆 32 微波炉 台 47

洗衣机 台 98 空调器 台 173

电冰箱 台 104 淋浴热水器 台 100

彩色电视机 台 115 健身器材 套 8

家用电脑 台 92 固定电话 部 69

摄像机 架 11 移动电话 部 223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744元,比上年增长2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68元,增长31.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881元,增长33.2%;衣着消费支出375元,增长66.3%;居住消费支出1619元,增长53.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4.1平方米。

2011年末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消费品名称 单位 绝对量 消费品名称 单位 绝对量

洗衣机 台 82 固定电话机 部 57

电冰箱 台 75 移动电话 部 178

空调机 台 34 家用汽车 辆 12

热水器 台 45 彩色电视机 台 115

摩托车 台 61 照相机 架 10

自行车 辆 172 家用计算机 台 24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1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13.7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2%。开展“一对一”援助活动,城镇零就业家庭达到“动态消零”,农村零就业家庭实现“存量消零”。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新确立22家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和首批43家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新开发交通协管员、城管协理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067人。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3.50万人,其中企业34.6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8.8万人,征缴收入27.78亿元,保险金支出18.60亿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56.26万人,征缴收入5.98亿元,保险金支出4.91亿元。失业保险参保21.47万人,征缴收入1.04亿元,保险金支出0.44亿元。

社会救助、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在保城市低保对象2.2万人,人均月低保标准349元,补助水平提高到258元;全市在保农村低保对象10.95万人,人均年低保标准达161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到132元,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均居全省中上游。开展敬老院“管理服务提升年”活动,2处敬老院被评为首批“全国模范敬老院”,53处敬老院通过省一级院验收。“情暖万家·关爱受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活动,发放救助款1879万元,救助受灾困难群众5万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