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2-21 上海市松江区统计局

商品交易市场较快发展。全区拥有商品交易市场79个,其中,专业市场29个,集贸市场50个。全年共实现成交额38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专业市场成交额369.58亿元,增长34.6%,集市贸易成交额16.7亿元,增长0.7%。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9亿元,比上年下降4.5%。

夯实公交基础建设,加快公交发展步伐。完成乐都路汽车站搬迁工作,缓解了老城区交通拥堵问题。优化线网新辟调整工作,完成松江43路、53路的新辟工作,对14条线路进行了线路调整。加强区域公交配套设施建设,全年完成310处新型站牌更新工作,建成新式公交候车亭70处。不断降低公交出行成本,至年末城区范围内降低公交票价的线路范围扩至21条,并降低了部分镇域公交线路票价。共有10条线路实施无人售票,进一步降低公交营业成本。在九亭和泖港两镇率先推出4条“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不断改善交通出行环境。

至年末,全区共有公交线路79条,松江公交公司运营车辆674辆,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101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4%。其他客运运营出租车辆710辆,客运总量2425.6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1.5%。

各类民用车辆拥有量较快增长。全年新增汽车22769辆,至年末共有汽车拥有量112749辆,比上年增长25.3%。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235万元,比上年下降25.3%(见表2)。

旅游业持续蓬勃发展。上海辰山植物园温室全面开放,上海松江假日酒店顺利开业。上海东方佘山索菲特大酒店获评五星级饭店,松江旅行社获评上海市4A级旅行社,上海欢乐谷、上海影视乐园分获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学苑宾馆、大众国际会议中心获评国家银叶级绿色饭店。成功举办纪念建县1260周年暨第九届“上海之根”文化旅游节、松江四季节庆等活动,丰富了市民游客的旅游休闲生活。至年末,全区开通旅游交通服务线3条。全区共有星级宾馆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宾馆1家。星级宾馆全年住宿接待38.5万人,平均客房出租率52.3%。全区共有旅行社52家,全年组团人数32.38万人,比上年增长6.8%。全区全年旅游总收入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游客接待总人数94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3%。

六、金融业

金融业务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1.4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年末各项银行存款余额1358.54亿元,比年初增长22.7%;贷款余额889.84亿元,比年初增长10.6%(见表3)。全区各类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50.93亿元,现金支出1336.77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85.84亿元。

股市成交低迷。全年参加各类证券交易165.6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96.7万人次,成交额1117.8亿元,增长3.1%。成交额中,国家债券49.17亿元,比上年增长64.6倍;股票1032.78亿元,下降2.8%;权证2.87亿元,下降80.8%;基金11.17亿元,增长98%。

七、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55亿元,比上年下降16.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0.06亿元,增长25.3%,其中完成工业投资80.06亿元,增长25.3%,占全区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26.3%提高到28.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99.53亿元,增长12%,其中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68.83亿元,占全区投资总量的60.3%,所占比重比上年减少了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比提高和房地产投资占比减少说明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正不断调整,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2:28.6:71.2。从投资亮点看,高新技术产业和主导产业投资增速较快。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9.92亿元,比上年增长94.4%,占投资总额的10.7%;五大主导产业实现投资41.86亿元,增长14.3%,占投资总额的14.9%。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58.5%,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6%,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积极推进轨道交通9号线南延伸工程,站点开发配套工程同步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和市重大工程建设,做好输变电工程、天然气项目和轨道交通22号线工程动迁工作,杭申线航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松卫公路二期辟建、卖新公路拓宽继续推进。松蒸公路、北松公路改建已开工建设。沪松公路拓宽、人民南路延伸前期工作积极开展。

公用事业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全区有自来水厂11家,自来水公司2家,全年售水量11512万吨,其中生活用水4327万吨。全年用电量82.8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2%,其中,工业用电55.16亿千瓦时,增长6.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4.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9%。具备接装的老城居民区实现天然气全覆盖。至年末,全区共拥有天然气液化气用户43.49万户,比上年下降5.2%。天然气年用气量1479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5%;液化气用气量59129吨,下降8.3%。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在国家一系列房产调控政策下,全区房产市场保持低位运行,观望气氛明显。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比上年下降5%。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商品房投资168.83亿元,比上年增长9.8%。商品房施工面积1108.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7%,其中新开工面积402.52万平方米,增长50.4%。商品房销售量明显下滑,全年共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64.9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5%,其中,期房销售面积123.01万平方米,下降6.3%;现房销售面积41.92万平方米,下降21%。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02.05亿元,比上年下降18.6%,其中,期房销售额155.49亿元,下降20.7%,现房销售额46.56亿元,下降10.7%。全年商品房空置面积122.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1.7%。全年存量房交易套数7846套,比上年下降41.7%;成交过户面积80.9万平方米,下降45.3%;交易金额99.49亿元,下降38.9%。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额45.92亿元,比上年增长59.8%,占房地产投资额的27.2%,所占比重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347.29万平方米,增长146.3%,占全区施工面积的31.3%,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面积228.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倍,占新开工面积的比重同比提高29.8个百分点。

八、对外经济和私营经济

出口产品总额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出口产品总额419.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占全市出口产品总额的20%。出口结构不断调整,全年实现加工贸易出口383.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占出口产品总额的91.4%;一般贸易出口36.24亿美元,增长28.9%,增速快于加工贸易25.9个百分点。出口企业规模化效应日益明显,按出口额分类,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单位数有135个,比上年增加9个,实现出口额405.4亿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96.5%。从出口企业类别分,三资企业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全年三资企业实现出口412.33亿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98.2%。出口市场更趋多元化,欧美市场受债务危机影响增速放缓,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出口市场增速较快(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