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2-21 上海市松江区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在国内外环境变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全区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有序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为全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综合

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增加值934.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9%(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08亿元,比上年下降1.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0.06亿元,下降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6.02亿元,增长8.7%。二三产业共同协调发展,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为0.9:65.3:33.8,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财税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5.50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区级财政收入85.86亿元,增长9%。在区级财政收入中,实现增值税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营业税24.87亿元,下降4%;个人所得税4.69亿元,增长20.1%;内资企业所得税8.07亿元,增长20.9%;外资企业所得税6.89亿元,增长18%;契税收入10.73亿元,下降3.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2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亿元,同比增长9%;教育支出18.26亿元,增长45.2%;医疗卫生7.92亿元,增长15.4%;公共服务支出10.09亿元,下降15.3%。全年实现税收收入25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实现工业税收112.72亿元,比上年增长6.3%;实现房地产业税收49.33亿元,增长8.9%;实现批发和零售业税收35.65亿元,增长14.1%;实现建筑业税收10.18亿元,增长5.1%。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0.2亿元,比上年增长4.9%。五大结构呈“四增一减”格局,其中,种植业产值11.4亿元,比上年增长6.7%;畜牧业产值3.71亿元,增长23.3%;林业产值2.95亿元,增长0.3%;农业服务业产值1.03亿元,增长1.1%;渔业产值1.11亿元,下降31%。主要农副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见表1)。

粮食生产形势良好。夏粮和秋粮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实现了“三增”。2011年,全区夏粮播种面积42428亩,比上年增长4.15倍;平均单产达328公斤/亩,增长15.5%;总产量达13906吨,增长4.95倍。秋粮播种面积达169952亩,比上年增长4.3%;单产水平达570公斤/亩,增长1.1%,粮食单产水平已连续六年实现增长;总产量达96859吨,增长5.4%。

积极发展家庭农场。至年末全区建成家庭农场1167户,经营面积占全区水稻面积的78.8%。提高家庭农场专业化生产水平,加快发展“机农结合”、“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全区已有机农结合户107家,全年新建种养结合家庭农场16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产值增速有所下滑,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上年基数较高及部分企业生产梯度转移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全区工业增速有所下滑。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5.41亿元,比上年下降3%,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1.6%,所占比重比上年减少3.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25.28亿元,比上年下降2.6%。虽然增速放缓明显,但产业结构调整却在稳步推进中,产业能级得到进一步提升。从五大主导产业看:全年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98.55亿元,比上年下降5.7%。主导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一业特强”格局得到明显改善。其中,电子信息业实现产值2227.94亿元,比上年下降12.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6%下降到52.7%;现代装备业实现产值824.34亿元,增长9.8%,增幅快于全区产值增速12.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7.3%提高到19.5%;精细化工实现产值161.06亿元,增长15.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2%提高到3.8%(见图2)。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看: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工业总产值633.5亿元,比上年增长8.1%,占全区产值的比重为15%,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和先进重大装备发展形势较好,全年增速分别达到14%和13.8%。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各要素向园区集中,加快建设智能电网、新能源等产业化基地。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启用。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区区合作,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和培育取得较大进展,效益初显。正泰电气等5个项目被列入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支持范围,新晃空调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斐讯通讯等17家企业通过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评审。

工业产销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7%,与上年持平。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增速放缓。在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全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开始放缓,全年实现工业利润144.53亿元,比上年下降7.2%。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010.08亿元,比上年下降2.9%。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60家,其中亏损企业295家,比上年增加73家;亏损面21.7%,比上年扩大5.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共发生亏损额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62.1%。

建筑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4.6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年末共有建筑业资质等级企业122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0.55亿元,比上年增长7.3%。按资质等级分,一级资质企业实现建筑业产值19.6亿元,比上年下降10.5%;二级资质企业实现建筑业产值75.54亿元,增长15.8%;三级资质企业实现建筑业产值35.41亿元,增长2.4%。按行业类别分,实现建筑工程产值11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安装工程产值9.20亿元,下降25.7%;其他产值4.64亿元,增长4.9%。全年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027.3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房屋竣工面积501.49万平方米,下降2.6%。建筑企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26.28万元。

四、批发和零售业

消费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9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31.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商品销售总额96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增幅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见图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增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22.71亿元,增长16.8%;穿的商品零售额27.90亿元,增长18.7%;用的商品零售额156.12亿元,增长17.4%;烧的商品零售额35.39亿元,增长15.9%。规模效应不断凸显,全年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区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41.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全年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