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2-02-02 宁波市统计局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惠民行动广泛开展。持续打造“天然舞台”、“天一讲堂”、“天下汇”等公共文化“天字”系列服务平台,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文物展览415场、公益讲座519场、公益性培训3000场、高雅艺术演出546场、公共文化活动5431场、送戏下乡2850场、送电影下乡25018场。甬剧《宁波大哥》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中国宁波网《对话》栏目和宁波电视台专题《来吧,来吧》分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8届长篇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广播连续剧《镇海雄关》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剧专家金奖。全市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场馆免费开放,10个文化馆被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馆称号,鄞州区、慈溪市分别被公布为全国、全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5个乡镇(街道)被授予浙江省文化强镇。全市新公布文物保护单位218处、文物保护点530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6项,新增36处省级文保单位,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处大运河遗产列入申遗预备名单。承办了第五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宁波农民(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电影节、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第11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台湾·浙江宁波文化节、第四届海外文化周等重大文化活动,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赴香港、广州演出。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实有病床2.7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5.3万人,卫生技术人员4.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1.8万人,注册护士1.6万人。按户籍人口统计,每千人床位数、卫技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7张、8.0人、3.2人和2.8人。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工作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51家,建成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6家,创建率达83.44%,居全省首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合人数为311.6万,参合率达97.59%,人均筹资水平从2010年的344.5元增加到2011年的396元。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着,切实抓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79%,全市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2.43/10万,婴儿死亡率3.2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49‰,均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无偿献血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无偿献血65955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为103.4%,继续保持我市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的目标。

体育强市建设稳步推进。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年内创建“小康体育村”100个,推动9个乡镇(街道)、1个街道、32个社区参加了省体育强镇、体育先进街道、社区的创建工作,更新城市社区健身路径119条,新建村落健身路径490.5条,建成各类球场350个,年末全市行政村健身路径覆盖率和体育设施拥有率都达到了100%。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市运会,推动了基层业余训练,参赛七城会成绩喜人,勇夺8枚金牌、7枚银牌、6枚铜牌,团体总分达到253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都创造了宁波参加城运会新的历史。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了53项全国性赛事和活动,体育彩票销量达10.5亿元,创历史新高。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组织

人口增长适度。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76.4万人,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市区人口224.7万人。人口出生率8.01‰,人口死亡率6.05‰,人口自然增长率1.96‰。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58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518元,增长1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2.12︰1缩小为2011年的2.06︰1。全市收入最高的20%市区居民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市区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10年的5.71︰1上升到了2011年的5.93︰1;收入最高的20%农村居民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农村居民家庭的纯收入之比从2010年的4.34︰1下降到了2011年的3.96︰1。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779元,增长12.1%,恩格尔系数为37.7%,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53元,增长14.9%,恩格尔系数为43.6%,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

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34.4万人、305.0万人、253.4万人、200.6万人和214.7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净增50.9万人、23.7万人、15.2万人、14.4万人和13.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地区的参保人数达到118.2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56.6万人,重点参保率升至85.7%。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五大社会保险人数为156.8万人,比上年增长15.2%。

宁波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变化情况

单位:元/月

指标 2011年 2010年

企业退休人员年末人均养老金 1840 1606

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 1048 880

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525 440

市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1310 1100

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强化。低保对象动态管理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城乡低保48886户72983人,支出低保资金2.07亿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5398人,集中供养人数521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6.59%,城镇”三无”对象1217人,集中供养人数1217人,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年内新增床位1600张,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05个,床位30700张,在院老人数15034人。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全市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3.8亿元,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90.6万平米、24045套,超过上两年总和(2009年为75万平米、2010年为108.4万平米),其中公共租赁住房72万平米、11326套;建成各类保障性房源74.2万平米,其中推出销售3475套;新增廉租住房保障户数2997户;完成老小区整治71个(348.2万平米);中心城区完成非成套改造2.55万平米,各项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慈善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善款募集4.5亿元,救助支出3.5亿元,受助困难群众29.0万人次。至2011年底,全市慈善机构累计募集达29.9亿元,救助支出19.8亿元,受助135万人次。全年共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参加服务的义工1000余人次,服务时间累计达150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