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开放 全年进出口总额853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0.9%。其中,出口56604万美元,增长452.0%;进口28795万美元,增长248.1%。 图7:2006-2011年进出口总额 全年招商引资项目155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71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28个;合同协议引资1075亿元,协议引进区外资金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际利用区外资金220.4亿元,比上年增长30.5%。 图8:2006-2011年实际利用区外资金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2%。全区公路里程累计40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公里,一级公路53公里,二级公路422公里,三级公路150公里,四级公路2070公里。全区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为100%,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91.5%,提高5个百分点。 表5:2011年主要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 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42.7万吨,比上年增长12.5%;旅客吞吐量76.7人,下降1.8%。全年集装箱运输完成35131标箱,下降4.1%。 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7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9万辆,小型汽车2.4万辆。全年新注册汽车2187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7248万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680万元,增长4.7%;电信业务总量67568万元,增长13.1%。年末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19.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7.0%。其中,移动电话用户91.0万户,下降1.3%;固定电话用户19.8万户(城市电话用户8.8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1.0万户)。互联网用户9.6万户,增长6.7%。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0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3%,其中四面山接待游客105.7万人次,增长29.2%;入境游客1.4万人次,增长40.2%。实现旅游总收入14.4亿元,增长30.6%,其中四面山旅游总收入5.1亿元,增长29.1%。全年公民申请出国(境)旅游人数1.3万人次,增长30.0%。 八、城市建设 公租房开工建设59.0万平方米,完工18.9万平方米。首期德感南华康居小区摇号配租581户;廉租房开工建设12万平方米,累计开工49.9万平方米,完工12.6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4830户,巴渝新居建设4510户。 全年完成主城区主干道综合整治8.4公里(其中:滨江路外立面综合整治工程4公里、鼎山大道综合整治工程3.9公里,津马路0.5公里共整治建筑立面33.2万平方米,旧居住小区环境整治7.2万平方米。滨江路景观优化升级改造工程15万平方米,新建国内一流的音乐喷泉和一批小广场,优化了市民休闲空间。投资3亿元完成旧城上档升级工程。艾坪山隧道即将贯通,西江大道建成通车,迎宾长江大桥和江津长江大桥推进顺利。 九、金融和保险 年末中资银行地区支行11家,村镇银行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担保公司4家。银行各项存款余额353.2亿元,比年初增长16.9%。其中,个人储蓄存款260.1亿元,比年初增长20.4%。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86.8亿元,比年初增长19.9%。 表6:2011年银行各项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图9:2006-2011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全区保险机构20家,保险从业人员3000人。全年保费总收入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财产险收入2.4亿元,增长17.5%;寿险收入8.6亿元,增长13%。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高等教育学校8所(其中5所已招生),中等职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49所,小学17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校教师1211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676人,普通中学教师4677人,小学教师4448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1人。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0.93万人,在校1.9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0.84万人,在校2.32万人,毕业0.84万人;普通中学招生2.16万人,在校6.54万人,毕业2.25万人;小学招生1.26万人,在校7.43万人,毕业1.3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87万人。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0.77万人,升入中职0.8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初中入学率99.9%。 图10:2006-2011年普通中学、小学招生人数 全年开发1个国家级新产品,7个重庆市重点新产品,17个重庆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受理专利申请402件,增长1.0%,获得专利授权348件,增长113.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件,增长37.5%。全年新增着名商标5件,驰名商标1件。中国着驰名商标累计达到32件,其中着名商标28件,驰名商标4件。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文化馆、图书馆、陈列馆、档案馆各1个,名人故(旧)居5个,艺术表演团体7个,电影放映队39个,镇街综合文化站27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电视差转台1座。馆藏图书30万册,馆藏档案223121件、资料3234册,档案数字化加工1800万页。出版发行报纸288期576万份。组织综合性文艺演出570场,电影、晚会220场。有线电视用户19.6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0.9万户,有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4%。制作播发广播146小时,电视节目365小时,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55%。 年末卫生机构788家(含村卫生室503个、诊所207个),其中医院10家,卫生院26家,妇幼保健院1家,疾病防治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机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卫生技术人员4538人,其中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7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0.99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908张,其中区级以上医院2756张,镇街卫生院2132张。 2011年全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病例,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3009例,发病率201.95/10万;报告死亡传染病病例53例,其中艾滋45例、结核病2例、狂犬病6例,传染病死亡率3.59/10万。 全区体育人口63万人,占总人口的42%。全年获国家级比赛奖牌9枚,重庆市级比赛奖牌140枚。举办各类体育比赛27场(次),参赛运动员2.56万人。新建中小学塑胶运动场2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为92.8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户籍人口150.4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6万人,农业人口9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1857人,出生率为14.5‰;死亡人口10672人,死亡率为7.1‰;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为99.75:100。 全区育龄妇女38.9万人,已婚28.5万人,其中年内初婚女性0.5万人;无孩妇女1.7万人,一孩妇女19.9万人,二孩妇女6.5万人,三孩及以上妇女0.4万人。常住人口合法生育率89.4%。人口自然增长率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