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1993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4499人,比上年增长40.5%。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10736人,增长17.2%。年末全市小学在校学生30.58万人,比上年略有减少,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1.39万人,比上年增长3.92%,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4%。业大、电教、函授教育继续发展,托幼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提高,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格局已经形成。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全市各类教职员工达4.7万人。年内各部门认真贯彻《教师法》,尊师重教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199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173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3个,电影院7处,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馆藏图书115.21万册。广播电视迅速发展。全市有广播电台、电视台5座,电视广播平均每周播出时间由上年的66小时30分钟,增加到69小时13分钟,电视覆盖率达87.20%;年内淄博经济广播电台建立并试播,广播电台播出时间达24小时45分钟,比上年增加1小时25分钟,电台广播覆盖率达100%。年内成功地举办了′93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元宵、金秋两度举办灯会,弘扬了民族文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199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80个,其中:医院196所,疗养院3所,门诊部、卫生所514个。共拥有病床床位1.41万张,比上年增长3.4%。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1万人,增长3.9%,其中:中西医师0.63万人,护师、护士0.51万人,分别增长8.0%和6.3%。全市卫生工作不断加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了省级预检。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1993年全市举办乡镇以上运动会169次,参加人数达3.93万人。在亚洲杯赛中,我市获团体冠军2项,个人冠军1项。在全国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23枚奖牌,其中:金牌7枚,银牌9枚,破世界纪录1项,全省纪录5项。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全市有43.81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九、人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据抽样调查,199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444元,比上年增加539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88元,比上年增加21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4%。 居民实际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4.0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887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05元和87元,增长17.6%和10.9%,支出结构发生显着变化,穿、用比重明显上升。居民居住环境继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8.2平方米和23.6平方米,均比上年有所增加,住房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情况如下: 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储蓄余额达80.66亿元,比年初增加18.52%,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为55.57亿元,农村居民储蓄余额为25.0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9.48%和16.46%。 劳动领域各项改革取得新成就。劳动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劳动部门坚持安排城镇待业人员就业与办理符合离退休条件人员离退休并重的原则,全年新安排就业人员20690人,安置率达70.6%。年末全市职工人数为62.17万人,比上年略有减少,全市职工工资总额为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0%,职工平均工资为3327元,比上年增加572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4%。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较快。1993年末,全市各类福利企事业单位发展到381个,安置残疾人就业7945人,社会福利院(所)192处,拥有床位3628张,收养2445人。全市有90%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加强。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199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87.84万人,比上年增加2.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02万人,增加2.52万人。全市出生人数3.83万人,出生率为9.90‰,死亡人数2.26万人,死亡率为5.8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6‰,比上年又下降0.29个千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