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31 淄博市统计局

(1994年4月11日)

199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着增强,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据计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3.84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8.9亿元,增长52.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比上年又有提高。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工业企业亏损单位和亏损额又有增加。

一、农业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1993年全农村在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狠抓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增强,农业生产在上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了持续增长。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农业增加值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粮食总产量为我市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棉花单产创最好水平,其他种植作物全面丰收。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林业生产有较大发展,造林绿化成效显着。全年完成成片造林面积31174公顷,比上年增长7.7%;绿化植树835万株,比上年增长6.8%;育苗面积1632公顷,比上年减少2.6%;森林覆盖率为23.4%。1993年我市被林业部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

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经营初步形成,逐步向低投入高产出迈进。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10.6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占农业总产值的31.8%,主要畜牧产品产量受市场调节影响有升有降。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1993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1.9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6%;农用拖拉机27247台,增长1.8%;农用载重汽车5704辆,增长11.6%;排灌动力机械48.78万千瓦,增长10.2%;全市化肥使用量(折纯)10.44万吨,增长4.6%;农村用电量12.68亿千瓦小时,增长7.9%。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继续扩大。年末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150.01千公顷,比上年略有增长,农田灌溉率达72.7%。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93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450.79亿元,比上年增长97.12%。其中工业、建筑、运输、商业饮食等非农产业经济40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60%;占农村经济的比重达90.80%,比上年提高5.80个百分点。

二、工业和建筑业

由于工业特别是乡村工业的迅猛发展,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1993年全市工业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经营机制转换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竞争意识增强,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在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529.37亿元,比上年增长47.61%,其中:乡及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9.12亿元,增长21.9%。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中,非国有经济增长较快。集体工业完成总产值99.54亿元,增长30.6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总产值30.15亿元,增长15.6倍。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完成总产值88.42亿元,比上年增长31.8%;重工业完成总产值210.70亿元,增长18.2%。轻重工业之比由1∶2.66调为1∶2.38,结构渐趋合理。

乡村工业再次异军突起。全年乡村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9.93亿元,比上年增长91.1%。其中村及村以下工业完成230.18亿元,增长1.04倍。乡村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8%。

二业产销衔接较好。1993年我市工业企业生产与销售并重,销售与生产互促,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实现销售产值509.38亿元,比上年增长47.94%,产销率达95.2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38.57亿元,产销率达96.44%。

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受市场需求变动影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化工产品产量下降较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1993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8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3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利润总额10.31亿元,增长4.99%,利税合计30.95亿元。计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6项指标分别为:产品销售率为96.18%,提高2.8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为18852元/人,提高27.8%;工业增加值率为31.33%,增加0.44个百分点;平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27次,加速0.21次;资金利税率为10.53%,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71%,虽分别比上年下降1.98和1.17个百分点,仍居全省上游水平。但是,我市工业企业亏损较严重,年末企业亏损面达18.1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84亿元,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建筑企业改革的深化,建筑业生产发展明显加快。1993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1%。年末全市地方四级以上建筑施工单位发展到567家,从业人员达21.37万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110元/人。建筑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利润1.74亿元,利税总额2.99亿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7亿元,比上年增长61.2%,是近几年增幅最快的一年。其中国有单位投资30.6亿元,增长15.5%;城镇集体投资13.0亿元,增长202.3%;农村集体投资45.8亿元,增长107.2%;城乡个人投资7.3亿元,与上年持平。农村集体投资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4%,已接近全市投资的一半。在完成投资额中,国有基建投资15.5亿元,增长9.2%;国有更改投资11.8亿元,增长40.5%;商品房屋投资4.0亿元,增长73.9%。

国有和城镇集体投资中,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属投资13.1亿元,增长32.3%;市属以下投资30.5亿元,增长52.5%。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0.9亿元,增长148.1%;第二产业投资27.9亿元,增长43.8%;第三产业投资14.8亿元,增长45.1%。第三产业占总投资的比重为33.9%,与上年基本持平。

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石油加工156万吨,铁矿石50万吨,水泥80万吨,卫生陶瓷228万件,日用陶瓷200万件,化学原料药3002吨,合成纤维2.65万吨,程控电话交换机4.5万门,学生席位2660个,医院病床390张,高等级公路54公里,改建公路8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