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31 淄博市统计局

价格改革迈出较大步伐。1992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都有较大改革,市场调节的比例逐步扩大。全市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受粮油价格放开和部分非商品调价的影响又有所提高,全年平均比上年上升9.1%,涨幅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其中: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8.8%,服务项目价格总水平上升11.9%。

六、外经、旅游

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1992年我市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全市供应出口货源总值达2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13.01亿元,增长27.9%。年内新批“三资”企业397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2199万美元。截至1992年底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479家,其中已有145家试投产,完成产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24%。

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992年全市共接待外国友人、华侨和港澳同胞4683人,比上年增长49.5%,旅游外汇收入外汇券286.4万元,增长56.2%。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增加。据初步统计,1992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支出8.22亿元,增长11.4%,已连续8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金融形势喜人。金融部门在企业发行股票、集资、购买债券等因素影响下,大力组织存款,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发挥了经济杠杆作用。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各项贷款余额112.4亿元,增长21.9%。城乡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储蓄余额68.1亿元,比年初增长22.5%,其中城镇储蓄46.5亿元,农村储蓄21.6亿元,分别增长25.3%和17.0%。

保险事业得到较大发展。1992年全市保险事业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保险类别,保险费收入总额达19596万元,比上年增长48.0%,其中人身保险6420万元,运输工具保险4500万元,企业财产保险2338万元,均比上年有较大的增长。保险赔款支出8623万元,增长114.4%,赔款率为44.O%,保险的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发挥。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1992年我市继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年末全市专业科研机构24处,厂办科研机构110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4.1万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54万人,自然科学技术人员6.68万人。年内全市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15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24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61项,填补国内空白56项,省空白42项。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教育事业继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新格局。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3203人;普通中学297所,在校学生20.43万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0.92万人;农业中学、职业中学51所,在校学生2.12万人;小学2191所,在校学生30.8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3%。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又有新发展,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1992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影剧院6处,电影放映机构495个,公共图书馆、艺术、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56个,馆藏图书110.8万册。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广播电台、电视台4座,有线广播站8个,其中市广播电台每日播出时间达23小时20分钟,电视台每周播出时间66小时30分钟,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7.20%。进一步活跃了城乡人民文化生活。1992年我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75个,其中医院197个,疗养院3所,门诊部、卫生所512个;共拥有医疗床位1.36万张,各类卫生人员2.09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4万人,比上年增长36.8%。市容市貌、城乡美化也显着改观,1992年我市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1992年我市承办了全省第16届运动会。这是我市建国以来承办的规模最大的运动会。年内全市共举办市级以上运动会64项次,年末全市有专职教练员116名,二级以上等级裁判员825人。在全国射箭锦标赛中,有1人打破男子射箭世界纪录,并得到国际箭联批准,确定为新的世界纪录,有6人打破20次全省纪录;1992年全市获省以上比赛金牌84枚,是我市体育史上夺得金牌最多的一年。

九、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据抽样调查,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19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77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54元和106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提高5.76%和6.05%。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8.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0.1平方米,居住质量明显改进。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显着变化,城乡居民的高档家具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度增加,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彩电84.7台,冰箱85.3台,洗衣机87.3台,照相机28.7架,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视机86.5台,其中彩电21.4台,收录机29.9台,洗衣机21.2台,电风扇97.1台。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使用焦化煤气和液化气人数达53.2万人,普及率为58%,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为44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1%,自来水使用率达100%;农村使用液化气居民也逐渐增多,自来水使用率逐步提高。

劳动制度改革取得新成就。全市年末职工人数达到62.5万人,其中合同制职工15.7万人,比上年增长11.24%,年内新增各类职工3.48万人。企业推行多种劳动制度,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职工工资总额为1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5%,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755元,增长12.9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53%。各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增大,最高与最低年均收入差距为1367元,比上年增加142元。

十、人口

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385.74万,比上年增加2.02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3.50万,增加1.90万,在非农业人口中市区人口91.70万,增加1.77万。全年出生人数3.9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33‰,死亡人数为2.30万人,死亡率为5.98‰,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6.31‰下降为4.35‰,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指标是按现价计算的,增长速度是按可比价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