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民和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1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在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形势下,凝心聚力,自我加压,扎实工作,超额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增速位列全区、全省前列,取得了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安定和谐的新成绩,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383元,比上年增长22.57%。第一产业增加值7.4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7.59亿元,增长58.3%。第三产业增加值14.14亿元,增长1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5.36%、76.99%和17.65%,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4、20.2和4.7个百分点。(附件1) 随着工业恢复性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由“三二一”转变为“二三一”格局,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3%、35%、42%转变为19%、45%、36%。 二、农业 2011年继续把发展设施农业和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全县推广种植的32万亩全膜玉米和马铃薯,(表1) 在经受50年一遇旱情的情况下仍实现了丰产增收,粮食产量居青海省第一,成为国务院表彰的全国200个粮食生产大县之一。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7.2万亩,比上年下降1.55%。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3.7万亩,增长12.39%,总产量21.09万吨,增产14.37%。其中玉米种植面积30.09万亩,增长65.15%,总产量14.94万吨,增产40.95%。油料作物种植面积8.41万亩,下降41.8%,总产量1.01万吨,下降57.02%。蔬菜种植面积3.56万亩,下降8.25%,产量10.98万吨,增产22.68%。 年末草食畜存栏39.08万头(只),比上年增长9.01%。全年肉类总产量1.53万吨,比上年增长10.59%,牛奶产量1.7万吨,增长13.37%;羊毛产量742吨,增长41.6%。(表2) 三、工业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1.81亿元,同比增长90.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6.89亿元,增长179.35%;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4.93亿元,增长20.83%。实现工业增加值13.72亿元,增长72.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09亿元,增长141.2%;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63亿元,增长15.48%。(附件2) 全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发电量302446万千瓦时,增长18.02倍;电石85509吨,增长4.41倍;金属硅11048吨,增长4.01倍;洗精煤314312吨,增长1.81倍;碳化硅78334吨,增长1.13倍;碳化硅微粉27080吨;水泥861363吨,下降3.79%;铁合金4984吨,下降39.17%。(表3) 四、固定资产投资 行政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51亿元,增长79.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34亿元,增长46.6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67亿元,增长102.22%,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2亿元,增长93.8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50亿元,增长84.57%。(附件3)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93亿元,增长1.88倍。其中:商品住宅投资3.59亿元,增长1.30倍;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28亿元,增长7.39倍。房屋施工面积82.96万平方米,增长7.89%;竣工房屋面积20.46万平方米,增长19.31%。商品房销售面积20万平方米,增长73.27%;商品房销售额4.30亿元,增长1.15倍,其中现房和期房销售额分别占商品房销售额的41.21%和58.79%。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3亿元,增长18.13%。其中:城镇6.52亿元,增长18.2%;乡村5.78亿元,增长18.06%。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71亿元,增长16.22%;零售业零售额5.94亿元,增长18.45%;餐饮业零售额2.64亿元,增长20.2%。(附件4) 六、财政、金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345万元,比上年增加7731万元,增长72.84%,完成年度预算的144.04%。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20384万元,比上年增加77218万元,增长53.9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967万元,增长38.29%。(附件5)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58亿元,比年初增加8.54亿元,增长29.41%。其中:个人储蓄存款21.59亿元,比年初增加3.67亿元,增长20.48%。各项金融贷款余额8.93亿元,比年初增加1.95亿元,增长27.93%。(附件6) 全年保费收入2754.8万元,同比增长9.7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54.8万元,下降9.83%;人寿险保费收入1900万元,增长21.56%。各类保险赔付额470.7万元,增长0.58%。其中:财产险赔款340.7万元,下降27.04%;人寿险赔款130万元,增长14.04%。 七、交通、旅游 完成客运量1067万人次,增长24.94%;客运周转量33897万人公里,增长32.31%;货运量399.5万吨,增长22.17%;货运周转量53829.5万吨公里,增长29.62%。全年接待游客13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全部游客中,过夜游客19.52万人,增长25.7%。旅游总收入1.15亿元,增长40.2%。 八、教育、卫生 全县拥有小学237所,在校学生40115人;普通中学38所,在校学生29697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417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阶段入学率为104.1%,(附件7)高中阶段入学率78.5%。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全县城乡59762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公用经费3840万元,义务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费教科书费570万元,12227名学生享受助学金达1106.4万元。 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个,床位数93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29人,乡村医生636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7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42.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58万人,非农业人口8.55万人。男性人口21.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1.53%,女性人口20.4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48.47%;少数民族总人口24.9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9.29%。人口出生率11.14‰,死亡率为3.84‰,自然增长率7.3‰。(表4)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9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4326.69元,增长23.6%。(附件8)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县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69家,职工10783人,发放养老金3954.62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参保人数达159407人;共为35748名60岁以上人员发放养老金2242.88万元,养老金发放率均为100%。城镇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31家,职工13923人,医疗保险费用支出3881.73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892户,17503人,报销住院和门诊费374万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242家,职工12643人,支付工伤待遇400.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32.21万人,参合率达98.15%,报销费用6890.6万元。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618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21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