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博罗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年年底,连接博罗县城与湖镇、柏塘、横河等镇的重要通道,博罗中部通道(X217线和Y005线)改造竣工通车。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8.33亿元,增长20.4%。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3.54亿元,增长5.7%,其中电信业务收入3.16亿元,增长7.1%;邮政业务收入0.38亿元,下降5%。年末电话用户达到20.2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18.94万户。 九、金融业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1.97亿元,增长1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6.4亿元,增长16.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2.15亿元,增长19.2%;短期贷款10.54亿元,增长34%。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获得专利授权量396件,累计获得专利授权量2238件,其中发明专利44件,授权发明专利18件。 全县获得各级科技计划立项项目69项,其中省、市和县级分别为8项、23项(其中10项为医疗卫生项目)和38项,共获省、市财政支持资金380万元。 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100%和97.3%;高中教育质量继续攀升。2011年,全县参加高考考生共5521人,本科上线率达到38%;美术成绩继续领跑全省,上本科线486人,其中3名同学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录取;民办教育不断规范。全县共有民办中小学18所,在校学生2.5万人;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中职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全县中职学校共招生3740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全县17个镇文化服务中心大楼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每个镇都有1个文化广场。县城文化中心一期工程“一院两馆”(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主体工程、装修工程、广场及市政工程建设、道路桥梁建设已全面完工,现已进入验收阶段;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博罗县文化馆业余艺术团演员赴罗阳镇、园洲镇、石湾镇、公庄镇、杨侨镇送戏下乡演出共5场次;文艺创作形势喜人。报告文学《护送陈毅赴延安》在全国老干部“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征文活动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小品《退休综合症》获得国家小戏小品二等奖、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惠州市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音乐作品《伴侣》荣获广东省第五届舞蹈音乐花会银奖。 全县有17个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1个,藏书7.05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1044件,钱币2.8万枚;书店发行图书161万册;全县广播站22个,电视发射台1个。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8%,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05个,其中:医院6间,卫生院22间,门诊部30间,诊所、卫生室、医务室40间,其他卫生机构7间;床位2364张,卫生技术人员364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73人,注册护士1269人,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同比增加419人和243人。全县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2.7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28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5人,拥有注册护士1.49人。 全县有7个足球场,852个篮球场,68个田径场,2个游泳场。全县有省、市注册运动员近400人,其中省注册36人。全年向市体校输送了38名运动员,向省体校输送了6名运动员,向省队输送了1名运动员。在市青少年锦标赛中,篮球项目囊括了男子甲、乙组项目和女子甲、乙组项目以及团体总分项目五个第一名,田径、游泳项目也取得了金牌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省少年篮球锦标赛中,我县获男子乙组第二名、女子甲组第八名,王嘉慧获省跆拳道青少年锦标赛45公斤级第二名;曾维娟获跳水全国冠军赛团体第三名;王丽婷获第九届亚洲跳水锦标赛一米板第一名。 十二、环境保护 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全年检查企业约4000家次,立案查处442宗环境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217宗,下达行政处罚决定393宗,责令58家超标超量排污企业限期治理,关闭污染企业7家,共计征收排污费915.3万元。2011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67%,全县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12万吨/日,县城污水处理率92.6%。 环境质量整体上保持稳定,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东江主干流、公庄河、沙河及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局部水质有所改善,城镇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得到有效处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常住人口104.65万人,增长0.7%;户籍人口85.18万人,同比增加0.41万人,增长0.5%。其中男性人口为43.13万人,女性人口为42.05万人。户籍总人口中农业人口为60.61万人,占71.2%,非农业人口为24.57万人,占28.8%。人口出生率为12.23‰,下降0.36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11‰,下降0.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2‰,下降0.29个千分点。 2011年全县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06.4亿元,增长16.3%。 年末全县企业参加养老保险12.56万人,增长29.3%;参加医疗保险21.34万人,增长53.7%;参加工伤保险18.06万人,增长73.2%;参加生育保险21.34万人,增长2.8倍。全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8.1亿元,增长8.6%。 民生投入继续加大。财政支出方面,继续向民生方向倾斜,2011年全县财政支出用于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以及文化方面等民生领域的支出为19.7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高达65.5%;全年投入8400万元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13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收入达5万元,同时基本实现“三个有”目标:有综合文化室(农家书屋)、有文化小广场、有文化宣传栏;改造农村贫困户泥砖房550户;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3元。 年末全县共有敬老院16间,社会福利院1间,光荣院1间,共收养638人。全年各类救济总人数19472人,低保对象16901人,全年发放低保金1751.19万元,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应保尽保。全年福利彩票销售额达10019万元,增长28.9%;优抚革命伤残人员117人。 注:1、本公报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