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积极化解各种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实现生产总值837.86亿元,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2.8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66.93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8.09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7:53.8:31.5调整为14.7:55.7:29.6。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90.77亿元,增长14.9%,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46.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突出成效,全年施工项目1281个,增长20.6%,新开工项目916个,增长26.0%,投产项目855个,增长17.6%。争取国家和省定项目98个,争取资金80.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5.25亿元,增长35.1%。按产业投向分,第一产业投资11.01亿元,增长121.0%,第二产业投资218.82亿元,增长32.9%,第三产业投资195.41亿元,增长34.7%。按经济类型分,非国有经济投资265.91亿元,增长38.9%,占全市投资的62.5%,国有经济投资159.34亿元,增长29.4%。按行业分,采矿业投资37.06亿元,增长8.2%,制造业投资163.31亿元,增长39.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7.53亿元,增长59.8%。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工业投资217.90亿元,增长35.0%,占全市投资的51.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51.33亿元,增长34.5%。 财政总收入完成71.63亿元,增长27.0%,一般预算收入39.56亿元,增长31.8%。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6.97亿元,增长21.9%,非税收入12.60亿元,增长59.7%。上划中央级税收26.71亿元,增长21.4%,上划省级税收5.36亿元,增长25.1%。一般预算支出132.84亿元,增长24.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56亿元,增长32.8%,医疗卫生支出13.88亿元,增长51.6%,教育支出20.71亿元,增长27.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94亿元,增长24.4%。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13.91亿元,增长4.2%。粮食种植面积261.33千公顷,增长1.0%;蔬菜种植面积31.10千公顷,增长7.3%;油料种植面积32.8千公顷,增长7.8%。全年粮食总产量157.23万吨,增长2.0%;生猪出栏496.76万头,减少3.2%;出栏牛14.51万头,减少1.8%;出栏羊25.79万头,减少2.6%。禽蛋产量24.47万吨,增长1.7%,水产品产量7.12万吨,增长1.1%。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69亿元,增长1.38倍。双峰县、新化县、娄星区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全面推进,娄底市被列为全省水利改革试点市。全年开工水利工程5万处,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4.1亿元,完成土石方500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75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7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8座,清淤扩容山塘2814口,解决20.11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4034口,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6个,改造县乡公路202.3公里。全年农村用电量5.36亿千瓦时,增长7.8%。农机推广加快推进,完成购机补贴3572.85万元,共计补贴2.3万农户购置各类农机具3.1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89万千瓦。娄底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涉及集体林地面积557.93万亩,主体改革目标圆满完成,配套改革有序推进,获全省一等奖。 耕地流转面积36.32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7.8%;规模养猪专业户1.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41家,带动农民18.3万户。 981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3.2亿元,增长22.9%,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加工企业1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1家,新增8家,庆阳牧业成功晋级为国家级龙头企业。272家休闲农业企业共计接待游客222万人次,增长25.2%;完成营业收入5.4亿元,增长25.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加值完成423.06亿元,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88.62亿元,增长19.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5%,比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63.1%,拉动GDP增长8.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长9.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8.1%,股份制企业增长20.6%。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12.18亿元,增长15.4%;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76.45亿元,增长23.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4.54亿元,增长21.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54.08亿元,增长18.6%。按行业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1.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5.0%,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2%,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1.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5.9%。 园区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15.77亿元,增长22.2%,高于规模工业增速3.2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至29.8%。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44.68亿元,增长33.3%,高技术产业、高加工度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0.22亿元和81.21亿元,增长25.6%和48.3%,而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219.14亿元,仅增长15.6%。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59%,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9.63亿元,增长31.3%,实现利润50.32亿元,增长7.5倍,实现利税93.35亿元,增长1.7倍。 重点监测的1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完成原煤产量1594.6万吨,增长13.8%;生铁932.5万吨,增长5.3%;氮肥(折纯)25.4万吨,增长11.3%;发电量141.85亿千瓦时,增长16.7%;钢946.8万吨,增长2.8%;钢材986.6万吨,增长5.7%;焦炭391.3万吨,增长3.8%;纯碱13.1万吨,增长18.3%;水泥664.2万吨,减少2.3%。 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3.87亿元,增长15.9%。具有建筑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3.85亿元,增长21%,实现利润3.12亿元,增长13.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67.58万平方米,增长14.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9.72万平方米,增长8.5%。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2.23亿元,增长27.7%,低于全市投资增速7.4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增速17.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27.08万平方米,增长26.3%,其中期房销售面积191.7万平方米,增长35.2%,现房销售面积35.4万平方米,下降7.0%,房屋待售面积33.33万平方米,增长53.5%。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实际供地53.36万平方米,实际开工建设47549套,实际使用资金11.04亿元,竣工28293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