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7天,优良率为97.8%,各县(市、区)城区空气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以上标准的断面比例达到40.7%,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建成环境噪声点位232个,达标率100%;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4.3%,珠山公园、氐星广场和涟水、孙水沿河风光带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顺利开展。 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65万吨标准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同比下降7.1%。共削减二氧化硫36781吨、化学需氧量1385吨、氮氧化物1800吨、氨氮340吨、铅0.08吨,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减少1.85%。 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84起,死亡150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79人/亿元,比上年减少0.024人/亿元;煤矿百万吨煤死亡人数3.12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事故死亡人数5.2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65人,比上年减少0.77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总人口435.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3.43万人,乡村人口272.38万人,城镇化率为37.5%,常住人口379.3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42‰,死亡率为6.98‰,自然增长率为6.44‰。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937元,增长13.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0279元,增长9.0%;经营净收入2716元,增长61.2%;财产性收入535元,增长21.9%;转移性收入3998元,下降3.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951元,增长17.4%,其中工资性收入1966元,增长13.6%;家庭经营纯收入1509元,增长13.9%;转移性收入413元,增长2.3%;财产性收入62元,增长43.2%。 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0963元,增长17.6%,其中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分别增长9.6%、27.8%、25.8%、63.8%和25.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67元,增长35.5%,其中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增长35.2%、52.1%、28.6%、46.3%和25.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2.25%,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6.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5平方米。 财政对农业、社保、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达到77.9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8.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45万,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9万,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5万人。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0.91万人,增长2.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达到4个,参保人数129.68万人,增长84.5%;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9.22万人,增长6.4%;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33.22万人,增长16.7%;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28.7万人,增长2.0%;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06.92万人,增长4.1%,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7.25万人,增长7.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9.67万人,减少2.1%。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12.7万人,参合率达98.2%。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11.6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93.5元。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6734张,收养各类人员5803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45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2个。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2887万元,救助流浪人员1.9万。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12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360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107.8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照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