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放缓和国内宏观调控带来的挑战,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战略部署,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经济和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推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继续保持较快、稳健的增长势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7.6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63.08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26.54亿元,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12797元,比上年增长10.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9:38.2:37.9调整为24:40:36,二产业比重较大幅度提升,提升了1.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59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GDP的比重达到66.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运行较好。据快报统计,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6.2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7.8%,增幅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市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17.25亿元,增长27.8%。全市一般预算收入41.02亿元,增长30.1%,其中税收收入20.99亿元,增长17.2%;非税收入20.04亿元,增长47.1%。全市上划中央收入20.69亿元,增长24.2%,上划省级收入4.55亿元,增长24.5%。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9.8%。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91.87亿元,增长18.7%,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24亿元,增长25.1%,医疗卫生支出23.19亿元,增长47.4%,教育支出31.69亿元,增长13.8%,农林水事务支出21.3亿元,增长4.9%,财政重民生、强基础的能力进一步强化。 兴工强市大力推进。工业主导地位突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12.8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幅超过GDP6.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34.5%,在上年基础上提高1.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9.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税金16.7亿元,增长25.3%。发展后劲加强,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8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50家,比上年增加191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6家,过5亿元企业21家;工业招商引资完成90.09亿元,增长18.1%。科技创新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103.47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5.2%,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13.5亿元,增长15.2%;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削减19%,化学需氧量削减19.4%;规模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耗能0.8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0.9%。 民生建设成效显着。全市为民办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6万人,为省定目标的104.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5万人,为省定目标的102.6%。城市、农村低保对象达到14.2万人和36.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83万人和1.78万人,发放低保金2.82亿元和2.7亿元。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2所。新增廉租住房8657套,为省定目标的12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8.57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5.45万人,为省定目标的105.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加农民人数603.95万人,参合率达到97.43%,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补偿393.74万人次,金额12.8亿元,住院补偿率达到60.67%,较上年度提高了11.51个百分点。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9亿元,增长20.8%,争取和募捐善款(物)539万元。 二、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平稳。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4.6%。种植业完成产值174.26亿元,增长2.9%,粮食产量达到310.77万吨,比上年增长3.5%,实现连续8年增产丰收,油料总产量12.42万吨,增长5.6%,烟叶产量1.09万吨,下降1%,水果总产量68.26万吨,增长3.3%。畜牧业完成产值118.08亿元,增长7.6%,年内出栏生猪908.63万头,下降3.1%,肉类总产量71.26万吨,下降2.7%,禽蛋产量1.7万吨,增长4.1%,牛奶产量3.86万吨,下降24.9%。林业完成产值13.92亿元,增长1.5%。渔业完成产值8.62亿元,增长1.6%,水产品总产量8.83万吨,增长0.5%。 农业基础不断改善。新建和改造农村配电网153个,农村用电量8619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4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全部完成,7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面启动。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1.79万千瓦,增长18.6%。全年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0亿元,其中粮食直补5346万元,良种补贴4689万元,农资综合直补31918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87亿元。 创建新农村进展顺利。全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10个,合作社成员达到48.7万户;清洁工程示范村8个;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21个,新增宽带上网行政村213个;改造县乡公路352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路1034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17万口;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64处,解决了38.3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6亿元,增长17.6%,年末农村贫困人口210万人(新标准),比上年减少5万人。 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面积84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7.5%。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4490家,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4017家,实现销售收入235亿元,增长19.5%;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新增16家,发展到312家,销售收入194亿元,增长24%。新增湖南省着名商标6个和省名牌产品5个,隆回龙牙百合与金银花、武冈卤菜与铜鹅通过地理标志产地认证。休闲农庄接待游客660万人次,实现收入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5%。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266.1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9%,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3.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工业发展壮大。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214.7亿元,增长40.5%(现价),其中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完成总产值1013.3亿元,增长46.1%。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94.13亿元,增长22%,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2.84亿元,增长6.1%,股份制企业200.65亿元,增长23.7%,外商及港澳台企业8.94亿元,增长24.3%;大中型企业54.23亿元,增长14.4%;轻工业121.38亿元,增长25.5%,重工业172.75亿元,增长19.7%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62.25亿元,增长22.9%,5个省级重点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79.77亿元,增长26.4%,比规模工业增速快4.4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27.1%,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发展突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6.04亿元,增长24.7%,农副食品加工业21.99亿元,增长25.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7.54亿元,增长29.7%,造纸业19.21亿元,增长14.1%;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57.24亿元,增长12.2%,高加工度行业增加值74.97亿元,增长26.1%。重点企业快速成长,三一湖汽完成增加值13.73亿元,增长26.1%,湘窖酒业4.74亿元,增长14.8%,宝庆联纸3.25亿元,增长25.3%,亚华乳业3.12亿元,增长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