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2-03-12 天津市统计局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制面继续扩大。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实施国有企业改制58户,累计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3642户,改制面达到96.8%。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取得新进展。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转让完成交易的国有产权项目275宗,成交金额137.92亿元,增值率达13.2%。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载体功能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567.78亿元,增长8.8%。滨海国际机场二期开工建设。西站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南站投入运营,京沪高铁天津段建成通车,津保铁路、津秦客运专线、地下直径线加快建设。津宁、国道112等高速公路和团泊快速路竣工,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00公里。地铁9号线试运行,2、3号线装修调试,5、6号线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天津境内干线工程全面建成。新增供排水、供气、供热等地下管网1000公里。年末城市铺装道路长度5764.56公里,增长6.0%;铺装道路面积9986.12万平方米,增长9.0%。

公用事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用电量695.15亿千瓦时,增长7.7%。全年新增供热面积2040万平方米。更新改造老住宅供水、供气管道11万户,新建一批菜市场、农村消费品连锁店,建成人行天桥20座,增设交通安全岛45处,新增停车泊位2万个。

市容环境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启动第二个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实施清水工程,综合治理卫津河、复兴河等38条河道。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7.5%。当年造林27.3万亩。第一热电厂关停,供热转换顺利完成。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20天,占总监测天数的87.7%。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新创建“安静居住小区”23个。西青区建成国家生态区,全市23个镇完成创建生态镇任务。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21个,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11万公顷。

高标准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整修建筑5239栋,整治道路571条、社区350个,新建和改造公园22个,新建和提升绿地242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1.6%。海河夜景灯光体系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各类安全事故共死亡1032人,比上年下降5.5%。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908人,火灾死亡17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96人,比上年下降18.8%。

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培育认定天津名牌111个,全市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0种。年末全市产品质量检验机构401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3个,全年发放产品认证证书5262张,发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含QS)3659张;计量检定技术机构48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88万台(件)。全年天津口岸截获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35种、共2869批次,检出动物疫情6种、共18批次。

四、科教文卫事业

科技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6%。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6家,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认定20项。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2.1万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营。截至年末,全市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4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9家,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370家。

科技项目硕果累累。综合科技水平继续位居全国第三位。全市1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气工程、水利水电等多个领域,获奖数量为近三年来最多。全年完成市级科技成果202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75项,应用技术成果1917项,软科学成果28项;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的5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31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1726项,合同额171.59亿元,增长43.2%;交易额113.99亿元,增长16.7%。

知识产权水平达到新高度。当年专利申请36258件,同比增长44.2%;专利授权13982件,增长30%;年末有效专利拥有量突破4万件,达到40016件,增长34.9%。当年提出专利申请的企业3126家,其中12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专利申请“零突破”,拥有专利的企业达到4366家。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3件,居全国第三位。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年从外省市引进落户人才3714人,是上年的1.4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800人,总数达到1.7万人。实施“三年引进千名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332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关键技术的高端人才。启动新一轮“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新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12个,总数达到210个,在站博士后860余人。高级以上技术工人达到31.60万人,同比增长6.0%。

教育

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554所,其中,普通高校55所,中等专业学校40所,职业中学27所,技工学校33所,普通中学525所,小学874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54.32万人。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81年。

基础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和改造提升幼儿园485所,“入园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年末全市幼儿园在园幼儿22.61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全市小学招生10.01万人,毕业8.46万人,年末在校51.85万人,专任教师3.75万人;普通中学招生14.33万人,毕业15.07万人,年末在校44.74万人,专任教师4.10万人。年末全市特殊教育学校20所,在校学生2647人,专任教师535人。

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高等院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分别增加19个和91个,大学软件学院投入运行,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启动建设。全市普通高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3.31万人,毕业10.87万人,年末在校44.97万人,专任教师2.89万人。招收研究生1.61万人,毕业1.06万人,年末在校4.61万人,指导教师6507人。成人高校年末在校学生6.66万人。全年发放国家助学贷款8494万元,惠及贫困学生4836人次。

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海河教育园区一期工程完成,7所职业院校6.5万名师生迁入新校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起步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快,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成,13所中职学校进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行列。年末在校学生中,中等专业学校7.22万人,职业中学2.70万人,技工学校2.84万人,成人中专0.8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