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沾化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04 滨州市沾化县统计局

沾化县统计局

(2007年3月18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同心同德,干事创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总量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持续走快,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又好又快”,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精彩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据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6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18.7亿元,增长17.8%。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22.9:49.2:27.9。全县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1735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223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达到80亿元,比上年增长32.7%。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全年共引进县外项目313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61亿元。其中投产项目104个,在建项目209个。比上年增长48.8%。合同利用境外资金9780万美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552万美元,增长226.1%。

非公有(民营)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县非公有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3.3亿元,增长20.4%,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8%;其中,城区上涨1%,农村上涨0.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1.6%,服务价格上涨1.7%。全县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4%,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4.3%。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5%,其中,粮食上涨1.5%、棉花上涨1.6%、畜产品上涨3.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正在得到解决,结构性矛盾正在缓解。一产比重比去年减少2.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去年上升3.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去年减少了1.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农业在调整中稳步快速发展,增速为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6%。粮食总产16万吨,增加18.9%。棉花种植面积达27千公顷,减少2.9%;总产皮棉3.4万吨,减少2.9%。蔬菜瓜类面积1.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5%;总产量达8万吨,增加14.6%。

林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县新增造林面积952公顷,比上年增加138.1%;森林覆盖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林地总面积达37206公顷;冬枣种植面积17154公顷,与去年持平。

畜牧生产稳定。全县肉类总产量3万吨,比上年减少2.3%;禽蛋产量17500吨,增长16.7%。

渔业生产略有所增。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23600吨,比上年增加3.3%;其中海洋捕捞43000吨,海水养殖66709吨;淡水养殖13891吨。

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0.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8.3%。农业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农用机械总动力35.2万千瓦特,增长3.2%;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4103台,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0610公顷、49760公顷和17600公顷。农村用电量达到1847万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214550万元,比上年增长60.6%。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22937万元,减少1%;集体工业增加值2070万元,减少7.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3878万元,增长119%;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71500万元,增长73.3%,比全县平均增速高12.7个百分点,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9.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有力地拉动了全县工业快速发展。重工业发展加快,轻工业增长相对趋缓。重工业完成增加值85644万元,增长79.7%;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28906万元,增长49.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0.1%,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快19.6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603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8%,比去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良好,重点产品保持增长。2005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3%。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亿元,增长70.7%;实现利润19289万元,增长46.4%;实现利税36427万元,增长49.5%。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工程质量明显提高。全县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2家,职工3837人,完成总产值65936万元,比上年增长26.1%。实现利税总额752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了17.2万元/人。新开工施工面积11.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亿元,增长32.7%。在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7亿元,降低50%,第二产业投资47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投资10.7亿元,增长75.4%。

新开工项目和大项目大幅增加,投资增长的后劲充足。在243个施工项目中,新开工项目达225个,占施工项目的92.6%;计划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179个,完成投资57.4亿元,占投资总量的94.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838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增幅为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城乡市场更加活跃,农村市场明显增强。县及县以上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9198万元,所占市场份额达31.5%;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8640万元,所占市场份额达68.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增长快、比重大。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59443万元,增长16.3%,比重达84.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442万元,增加13.6%,占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13%,比上年增加4.9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2006年进出口贸易完成1784万美元。其中出口达673万美元,增长20.3%。

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增资一家。合同利用外资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上新台阶。共完成9780万美元,增长273.3%;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52万美元,增长226.1%。

七、交通、邮电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680万元,其中高速公路8000万元,增长207.7%;铁路6680万元,增长292.9%。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786公里(其中国、省道155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6万人次,周转量485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24万吨,周转量23359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27万吨,海上货运量20万吨,周转量2231万吨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