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2-03-02 四川省统计局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全省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06个,完成投资1.65亿元。其中,工业污染治理项目221个,完成投资1.2亿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项目85个,完成投资0.45亿元。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89%,全面开展32条重点小流域治理,依法划定或调整了4个城市、3472个农村建制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7个,面积90139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7%。国家级生态县4个,省级生态县17个。

安全生产取得成效。全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8193起、死亡3634人,比上年减少1904起、238人,分别下降9.5%和6.2%。事故死亡人数自2001年以来连续11年保持下降态势。

全年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生产经营单位达121253家,共排查出一般隐患17.08万条,已整改16.71万条,整改率97.9%;排查治理重大隐患215项,已整改销号209项,整改率97.2%;累计落实治理资金6.4亿元。全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7人,下降23.3%;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51人,下降16.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2.66人,下降13.1%;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3.229人,下降16.7%。全年共培训安全生产从业人员115.9万人次。

十二、人口

据2011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出生人口78.88万人,人口出生率9.79‰,比上年上升0.8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4.87万人,人口死亡率6.81‰;人口自然增长率2.98‰。年末常住人口80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67万人,乡村人口4683万人,城镇化率41.83%,比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增收步伐加快。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增长15.8%。其中,工薪性收入12687元,增长12.2%。人均消费性支出13696元,增长13.1%。其中,居住支出增长8.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6.4%,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5.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28.6元,增收1041.7元,增长20.5%。其中,工资性收入2652.5元,增收404.3元,增长18.0%;家庭经营纯收入2761.7元,增收498.4元,增长22.0%;财产性纯收入140.4元,减少3.6元,下降2.5%;转移性纯收入574元,增收142.7元,增长33.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75.5元,增长20.0%。其中,居住消费支出增长16.3%,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增长25.7%,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9.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49.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2%。

就业形势稳定趋好。年末城乡就业人员达478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人,增长0.3%。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1417.5万人,增加35.6万人,增长2.6%。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生31.44万人,签订就业协议27.1万人,就业签约率达86.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6.9万人,登记失业率4.2%,比上年末高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94.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536.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52.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650.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601.8万人。全省127个参加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参保人数151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36.8万人。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89.02万人;城市低保资金支出43.74亿元,全省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91元(含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临时价格补贴);农村低保人数达到425.1万人,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85元(含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临时价格补贴)。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比上年提高37元和23元。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全省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8.4%。按农村低保和五保人数计算,农村医疗年人均救助水平不低于211元;按城市低保人数计算,城市医疗年人均救助水平不低于261元。养老服务设施总床位数达到57096张(不含农村敬老院);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心敬老院112所,新增床位1.2万张。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站)4819个。销售福利彩票48.68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2.12亿元。

十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辖区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9%。全年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97.2亿元,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698.3亿元,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422.3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8:45.7:32.5调整为19.8:50.0:30.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4.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3亿元,增长27.4%。

工业较快增长,服务业稳定增长。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38.6亿元,增长2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2%。实现邮电业务收入30.3亿元,增长14.2%;固定电话用户达64.7万户,下降1.3%,移动电话用户431.3万户,增长21.1%。全年接待游客4413万人次,增长35.8%;实现旅游总收入246.4亿元,增长46%。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9.8亿元,增长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2亿元,增长17.6%。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3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5030元,增长22.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年末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712.8亿元,增长21.9%。

十五、扩权试点县(市)经济

扩权试点县(市)经济增长较快,结构逐步优化。全年59个扩权试点县(市)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056.5亿元,增长15.6%,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698.2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1766.3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7:49.5:26.8调整为22.6:52.4:25.0,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工业较快增长,服务业稳步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3256.9亿元,增长2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1%,增速比全省高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165.8亿元,增长54%,实现利润659.6亿元,增长68.2%。服务业稳步增长,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19.3亿元,增长15.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1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79.5万户。全年接待游客11050万人,增长25.1%;实现旅游总收入699.5亿元,增长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