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供需两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1.5%。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2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乡村实现零售额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粮油类实现零售额2.7亿元,增长32.8%;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1.3亿元,增长25.6%;服装类实现零售额16.7亿元,增长382.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8.9亿元,增长25.6%;化妆品类实现零售额1.8亿元,增长285.6%;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2.1亿元,增长31.8%;书报杂志类实现零售额1.1亿元,增长30.1%;家具类实现零售额2.4亿元,增长48.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实现零售额1亿元,增长21.0%;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6亿元,增长42.3%;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0.2亿元,增长15.2%;肉禽蛋类零售额1.3亿元,增长57.2%;汽车类零售额3.7亿元,增长26.9%,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6亿元,增长69.5%,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41.4亿元,增长20.3%,日用品类零售额2.7亿元,增长157.0%。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629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3%。其中,进口总额达1805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1.5%,出口总额达82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1%。 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639.2亿元,比年初增加93.9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73.4亿元,比年初增加30.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57.4亿元,比年初增加67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84.1亿元,比年初增加18.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00.1亿元,比年初减少20亿元;中长期贷款170.5亿元,比年初增加30.9亿元。 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5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8家,人寿保险公司7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54816万元,比上年下降9.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4924万元,比上年增长9.5%;人寿险保费收入109892.4万元,比上年下降2.3%。各类保险赔款支出32976.6万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7388万元,比上年下降18.6%。综合赔付率61%,人寿险给付支出15588.6万元,比上年增长25.7%。给付率为14.2%。 交通邮电业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值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9%。全年公路旅客发送量4730万人,比上年增长6.1%;公路货物发送量5440万吨,比上年增长18.0%;公路货物周转量13504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6%;旅客周转量21775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1%。年末,全市出租车达8479辆,比上年增长17.9%。市区出租车达2905辆,比上年增长6.7%。全市机动车保有量360394辆,比上年增长18.9%。其中载客汽车达到123932辆,比上年增长30.0%,载货汽车达到39804辆,比上年增长26.9%。 截止2011年末,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6个,邮路总长度达到1015公里。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1883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160万元,增长18%;电信业务总量137723万元,增长15.8%。在邮政业务中,全年完成函件业务量494.5万件,比上年增长3.8%;包裹业务量7.6万件,增长8.3%;汇兑40.5万笔,下降2.4%;特快专递19.7万件,下降68.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达44.9万户,下降5.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301.1万户,比上年增长2.9%。 2011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达1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257人次,比上年增长10.2%。接待国内旅游者14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旅游总收入15.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7.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4%,国内旅游人民币收入15.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7.9%。截至2011年末,全市有旅行社27家,星级酒店3家。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实现跨越。全市实施53项重点工程,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市区维修改造40条街路,路灯主体完成节能改造,群众关心的市区道路状况全面改善,主次街路面貌焕然一新。启动“中”字型快速路建设,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缓解。高铁站前紫昕广场、旭日立交桥开工建设,规划馆工程进度加快,现代化东南新城正在施工建设。建设西湖水上公园,城市南部横向景观轴线全面启动,一个都市形态的四平城即将屹立起来!完成城区西南及辽源方向出口绿带建设,新增绿地92.2万平方米,提高了城市土地价值和利用效率。全市建设保障性住房247.3万平方米,完成暖房子工程改造150万平方米,农村泥草房改造7971户,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燃气管网84公里、供热管网58公里、污水管网11公里,主要道路零标高以下良心工程高质量完成,为解决道路“拉链”问题打下基础。完成热电厂二期第一台机组建设及小锅炉撤并等工程,冬季供暖得到有效保障。广电大厦、影发大厦、电业宾馆等烂尾工程恢复重建,即将投入使用。伊通等4个县(市)和辽河区的5个新城建设全面铺开,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县城及小城镇建设取得新成果。 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全市有大学2所,研究生招生562人,在校生1386人,毕业生365人。本科招生6269人,在校生22826人,毕业生4958人。全市有大专2所,招生3765人,在校生10143人,毕业生3220人。全市有中等专业学校8所,比上年增加一所。在校生14201人,比上年增加1374人,招生5520人,增加1224人,毕业生4794人,增加492人;全市有普通中学189所,比上年增加1所,招生46828人,减少1563人,在校生143187人,减少8211人,毕业生52263人,增加2103人。其中,普通高中20所,与上年持平。招生18840人,增加277人,在校生54240人,减少713人,毕业生19223人,增加2572人。普通初中124所,比上年增加1所,招生27988人,减少1840人,在校生88947人,减少7498人,毕业生33040人,减少469人;全市有普通小学939所,比上年减少50所,在校生188025人,增加5708人,招生36083人,增加1021人,毕业生27881人,减少1687人。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比上年增加1所。在校生584人,增加176人,招生184人,增加137人,毕业生30人,减少7人。全市有幼儿园、学前班417所,增加178所,在园(班)人数49523人,增加24088人。 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南接北融”取得成效,科技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神农集团与吉林大学共同创建了吉林神韵电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套高保真、低能耗超薄音响”产品即将投产。高斯达纳米设备有限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共同创建了博士后流动站和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创新驱动作用明显,一批科技项目得到国家和省的支持。全市共组织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3项。共有80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科技发展计划,争取补助资金5000多万元。2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一项省级重大专项已被批准立项。 |